【爱历史】探究李自成的失败(二):缺乏全局性的军事战略眼光!

上回汪郎和大家探讨了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 , 是因为他失去了明末官绅们的"民心" , 大顺政权在汉族官绅和满洲贵族的勾结下遭到阻击和扼杀 。
不得不说 , 李自成是一位悲情的人物 。
当然 , 除了因为他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方向 , 导致失去汉族官绅的"民心支持"之外 , 还有一个原因也使得他根本无法站稳脚跟 , 即:缺乏全局性的军事战略眼光!
【爱历史】探究李自成的失败(二):缺乏全局性的军事战略眼光!
文章图片
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 , 后金之主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誓师反明以后 , 辽东战事就成了明朝最为头疼的外患 。
事实上 , 明朝是在内部阶级斗争和外部民族战争的双重打击下 , 消耗了国力 , 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
也就是说 , 明末农民战争并不是孤立的 , 它是和明清之间的民族战争同时进行的 。
盘踞在辽东的满洲八旗贵族 , 是明末一个新崛起的阶层 , 他们的目标 , 和以李自成为代表的明末农民领袖们一样 , 都想成为中原的新主人 。
只是八旗贵族们非常清楚 , 他们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单独吞下大明 , 毕竟此时的大明还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 只能一点点地从大明的身上撕下肉来喂饱自己的肚子 。
这一点 , 从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崇祯七年的"甲戌虏变" , 崇祯九年的"丙子虏变"、崇祯十一年的"戊寅虏变" , 崇祯十五年的"壬午之变"中就可以看出 , 皇太极前后五次带着八旗兵入塞 , 都是以掠夺人口、牲畜、财宝为主 , 充实自己的力量 , 削弱明朝的国力 。
【爱历史】探究李自成的失败(二):缺乏全局性的军事战略眼光!
文章图片
为了抵抗后金军进犯 , 明廷曾多次从陕、豫等省调兵遣将 , 尤其是崇祯七年的"甲戌虏变"曹文诏被调往大同抗金 , 崇祯十一年的"戊寅虏变"孙传庭、洪承畴等被调往辽东防金 , 李自成才能两次都从明军的包抄中求得一丝生机 , 否则早已被碾灭 。
按常理说 , 能前后两次在自己可见的被官军消灭的绝望中逃得生天 , 并由此成长起来的一方领袖 , 李自成应该具备对事态发展变化的判断能力和敏锐嗅觉 , 从而拥有全局性的战略眼光 。
然而 , 从目前的史料上来看 , 一直到山海关大战前 , 李自成都没有意识到辽东的八旗贵族是他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 。
这一点 , 如果说此前他在明军的打击下只为了谋求生存而没有考虑长远还说得过去 , 但崇祯十七年正月已然称帝的李自成 , 在做出东征以推翻明朝的决定时 , 也没有把八旗贵族划归到自己的对手行列 , 这是值得玩味的 。
而且在他进军北京城的途中 , 收到多尔衮提议瓜分明朝的书信后 , 依然对八旗贵族的战略意图毫无察觉 , 对即将可能迎来和八旗军的恶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警醒 。
这是李自成的第一条战略失误 。
【爱历史】探究李自成的失败(二):缺乏全局性的军事战略眼光!
文章图片
正因为如此 , 崇祯十七年三月 , 已经继承明朝"遗产"的李自成 , 在京师地区集结的军队是无法抵御八旗军大规模进攻的 , 而关键还在于 , 他居然还实行分兵驻防的军事部署战略 。
甲申年的春天 , 山海关大战前 , 李自成已经控制了包括京师、山海关在内的黄河流域的全部大明疆土 。
为了巩固大顺政权的统治 , 也为了进一步实行追赃助饷的政策 , 威慑由明朝投降过来的文人、武将 , 在东征前 , 李自成就已将大部分的主力部队部署在西北的陕甘、湖广荆襄地区四府(荆州、承天、德安、襄阳)、河南等地 , 在东征途中和攻破京师后 , 他又在山西、山东等地部署兵力 , 强化对大明"遗产"的吸收 。
但是 , 这种分兵驻防的军事布局 ,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大顺政权的局部稳定起着积极作用 , 但也造成了京师顺天府一带的兵力不足 。
只是李自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 反而又因为地主官绅的反扑 , 在急于求得后方稳定的情况下 , 导致主力部队被牵制 , 以致在山海关大败后也无法驰援 。
比如驻防西北的大顺绵侯袁宗第 , 是大顺军的右营制将军 , 他的部队是李自成用来攻城拔寨、野外对抗的五大主力之一 , 最应该调往京师驻防 , 以稳定局势 。
但就因为明宁南伯左良玉攻打荆襄四府 , 以及地主武装的反扑呼应 , 颠覆了大顺部分地方基层政权 , 李自成对荆襄地区的白旺部的战斗力评估不足 , 他在没有深思熟虑和慎密分析的基础上 , 就急迫地将袁宗第部调遣到湖襄之地参与平叛 , 以致右制营无法参与决定大顺政权命运的山海关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