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手机和电脑 没有手机和电脑在家

文|诚言呈语
我读大学的时候,同学之间流传着一句话,叫作“给我一根网线,我能七天不出门” 。
这在如今的大学生看来,可能有点太有“年代感”了 。
不过这其实也就是十几年前的事而已 。
而且对于那时的不少大学生来说,电脑就相当于如今的智能手机一样,但凡离开自己一会,就像是要了亲命了似的 。
恨不得出门都把主机背在身后 。

没有手机和电脑 没有手机和电脑在家

文章插图
回想起来,大一没买电脑的时候,我们还能在课余时间到球场上去踢个球,出膀子力气 。
等到周末了,还会约同学去郊游踏青,或者跟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出去见见世面 。
最不济的,也能在宿舍里打会牌,权当益智健脑了 。
【没有手机和电脑 没有手机和电脑在家】可是自从大伙都买了电脑后,一根网线就连通了我们和整个世界 。
既然全(魔兽)世界都尽收眼底,那别的娱乐活动还有什么意义?
显然没有 。
没有手机和电脑 没有手机和电脑在家

文章插图
在习惯了这种“课余生活”后,只要看见电脑屏幕是亮起来的,就觉得心里“踏实” 。
如果屏幕是黑的,就会觉得有种莫名的怅然若失 。
事情发展到后来,甚至成了早晨起床后只要不先把电脑“捅”开,就感觉像是缺了点什么 。
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想不通在没有电脑的年代,大学生们都是怎么“熬日子”的 。
毕竟,在那个收音机就算“大件”,而且还收不到几个台的年代,总不能光靠聊天解闷吧 。
好奇心驱使下,我查了查资料,又问了问年长的朋友 。
当我看到了那些留下来的照片后才发现,他们的快乐,不是我们想不到,而是“做不到” 。
没有手机和电脑 没有手机和电脑在家

文章插图
先从住宿上说起吧 。
30年前的大学宿舍,很少有四人间,大多数是八人间 。
倒不是因为那时的宿舍空间大,而是很多六人间的宿舍,原本就是当八人间用的 。
这么算下来的话,你显然会发现一个问题:这还能有地方放个人书桌?
确实不一定有,在很多大学的宿舍里,书桌是公用的 。
至于洗漱这种日常,更是经常只能一人端个盆找空地去洗 。
当然了,前提是没停水 。
没有手机和电脑 没有手机和电脑在家

文章插图
住宿条件有限,也映照着其他方面的简陋 。
和如今大学生们不想吃食堂就能订外卖不同,那时候的饮食,全得在校食堂里解决 。
咱就不提大锅饭好不好吃了 。
实际上如果时间再早一点的话,饭票不够用,晚上睡觉前饿得够呛的人,也不是没有 。
所以,和如今要求色香味俱全的标准相比,更多的人在那时其实只有一个要求:吃得饱 。
没有手机和电脑 没有手机和电脑在家

文章插图
说到这,我想起来自己的导师 。
饭量大,家里穷,营养跟不上的他,愣是比父辈身材都矮小 。
他的导师知道了他的情况后,也经常邀请他去家里吃饭 。
于是,他便象征性地买了三个苹果当礼物,然后“卷”光了老爷子家的冰箱 。
作为80后,甚至连我都很难记起来,那是一个多么缺油水的年代啊 。
没有手机和电脑 没有手机和电脑在家

文章插图
当然了,虽然生活条件有限,但是三十年前的大学生,也是有课余活动的 。
足球场和篮球场虽然少见,但是乒乓球台是大部分学校都有 。
即便是拿着“光板”,也能打出郭跃华的感觉来 。
没有手机和电脑 没有手机和电脑在家

文章插图
有一些条件更好的大学,甚至还有专门的音乐中心,和组织有序的舞会 。
前两年,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就晒出过一张华中工学院的旧照 。
这手写的舞会门票虽然看上去有点“山寨”,但在当时却已经是引领潮流一般的存在了 。
没有手机和电脑 没有手机和电脑在家

文章插图
提起校园舞会,大伙可能会联想到谈恋爱的问题 。
毕竟现在的大学生,谈场恋爱都成了“基操勿六”的事 。
而且从追求到交往,也变得越来越“高调” 。
然而在三十年前的大学里,是否应该谈恋爱的问题是经常会被同学们搬到桌面上,严肃讨论的 。
在那时,很多人的观点是学业第一,不应该谈恋爱 。
这听起来像是在“装”点什么,但事实上,他们在学业上还真是这么做的 。
没有手机和电脑 没有手机和电脑在家

文章插图
教室里始终人满为患,图书馆永远灯火通明 。
虽然那时的大学生毕业后都包分配,毫无就业压力 。
但学校希望能为学生灌输使命感,而学生也深信自己应该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
在一份1987年清华大学的学生调查里,有超过一半的人都认为,“承担艰苦的工作本身就包含着极大的乐趣” 。
或许这,就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缩影 。
没有手机和电脑 没有手机和电脑在家

文章插图
过着最朴实的生活,心怀最遥远的梦想 。
三十年前的那些大学生,创造了我们如今高品质的生活 。
我不想拿如今大学生的含金量去和过去对比,因为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使命和压力 。
但能让人们像三十前那样,被人们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或许也只有那些心怀理想,奋进苦读的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