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己可知人|元朝是如何解决各地管辖和信息交流?,没有网络和手机的古代( 二 )


说的简介一些 , 就是驿站信件由一个人派送 , 每到一站调整一番再继续 , 所以需要耗费较多时间;急递铺信件 , 由多个人接连派送 , 每到一个铺点 , 就交给下一个人交接信件 , 这样就能保证信件在路上不会停止 , 也就能够争取到大量的时间 , 使信件速递成为可能 。
近代邮政产生之前 , 元朝的急递铺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最接近“快递”的信件传递系统了 , 我们都知道 , “快递”最讲究的就是时效性 , 急递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就很好的保证了这一点 。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 , 急递铺的具体行动方式吧 。
元朝政府根据路况的不同 , 每隔10里或15里、25里设一铺 , 每铺设铺卒5人 。 铺卒腰间挂着响铃 , 手持防身武器 , 携文书疾行 , 所过之处 , 车马行人都要躲避 。 下一站的铺卒听到铃声 , 即整装备马 , 在路边等候 , 公文一到即像接力赛一样继续前传 。 路上昼夜不停 , 除了极端恶劣天气 , 普通的刮风下雨也马不停蹄 , 可谓是真正的披星戴月 , 风雨无阻 。
急递文书根据其紧急程度也有区分 , 按规定 , 一般的紧急信件每昼夜需得行进400里 , 而加急则为每昼夜500里 , 如中途信使出现意外 , 需立马有人顶替 , 保证信件的时效性 。 除此之外 , 为了确保加急信件的安全性和某些秘密信件的隐秘性 , 急递铺的铺卒在交接信件之时 , 必须得出示朝廷专门为急递铺信使们设计的急递铺令牌 , 只有持有令牌的信使 , 才能在急递铺停留 。
察己可知人|元朝是如何解决各地管辖和信息交流?,没有网络和手机的古代
文章图片
图为急递铺令牌漕运的发展与繁荣
解决了陆上交通和信件互通 , 还有水上也不能忽视 。 陆上交通由于地势局限性 , 很多地方无法直线到达 , 比方说山谷或者盆地等地势 , 都是陆上交通难以逾越的阻碍 。 水路交通则不用在意地势条件 , 再加上隋朝先辈留下的隋唐大运河 , 所提供的极佳便利条件 , 所以就成为了货运的不二之选 。
察己可知人|元朝是如何解决各地管辖和信息交流?,没有网络和手机的古代
文章图片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利用水道将征收的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的地点叫做漕运 。 和历朝历代相同 , 元大都所需要的大量粮米和其他物资 , 也主要依靠相对富庶的江南地区提供 , 当时漕运的主要路线是先前隋唐时期留下的隋唐大运河 , 但今时不同往日 , 旧有的隋唐大运河不仅航线曲折 , 而且由于某些历史遗留问题 , 有的河段已淤塞荒废 。
于是 , 元朝政府当机立断 , 下令改变漕运路线 , 并且不惜人力物力 , 用10年左右的时间 , 开辟了新的河道 , 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 。 新河道与部分原有河道相连 , 就形成了现在仍然存在的、全长超过1700千米的京杭大运河 。
元代大运河不仅开拓了新的路线 , 修建的河道近乎直线 , 大大节省了两地之间的距离 , 比隋代大运河缩短了900千米 , 它以杭州为起点 , 以北京的积水潭为终点 。 途经今天的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 , 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联成统一的水运网 。 对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 起了重要作用 , 对中国的城市布局 , 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察己可知人|元朝是如何解决各地管辖和信息交流?,没有网络和手机的古代
文章图片
图为元朝时的海上漕运路线图从内河运输为主转为海运为主
早在秦汉时期 , 中国就有了海上运输 , 但是海运路程远 , 风险大 , 途中变数多 , 所以在历朝历代并不受欢迎 。 元朝政府排除众议 , 首次将海运辟为国家官方的漕运航路 , 并且十分重视海上航线 , 并逐渐形成了漕运以海运为主、内河运输为辅的格局 。
起初 , 海运路线离岸近 , 浅滩多 , 只能用平底船运载 , 速度慢 , 运量小 。 为了能够一次性更多也更好的保证货运量 , 元朝政府先后开辟了两条新航线 , 改用尖底船 , 不仅增加了运量 , 速度也大大加快 , 从长江口的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到京师 , 最快时不过10天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