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宋韵庆元丨王应麟隐居庆元竹口之迷

本文转自:中国蓝新闻
【爱历史】宋韵庆元丨王应麟隐居庆元竹口之迷
文章图片
【爱历史】宋韵庆元丨王应麟隐居庆元竹口之迷
文章图片
王应麟(1223-1296) , 字伯厚 , 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 宋末礼部尚书 , 赐鄞县开国男 , 食邑三百户 。 王应麟一生著述颇丰 , 相传蒙学读物《三字经》为其作品 。 王应麟晚年行踪记述不详 , 《宋史》中只一“遁”字 , 遁得云里雾里 , 不知所踪 , 引得史学界诸多猜测 。 由于《庆元县志》载有明初庆元令董大本立王应麟坊 , 竹口王氏族谱有王应麟的记载 , 那么入元后 , 王应麟是否在庆元竹口隐居 , 应该引起关注 。
【爱历史】宋韵庆元丨王应麟隐居庆元竹口之迷
文章图片
常州之败后 , 面对元朝百万貔貅 , 兵临城下 , 南宋小朝廷作了最后的安排 , 一是安排文天祥到元军议和 , 以争取时间;二是对群臣进行封赏 , 如为了激励“三古”子弟 , 追赠江万里为太师 , 暗中嘱咐江万载掌管军事 , 保护益王、广王出逃往西南 , 王应麟也在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五月权礼部尚书 , 九月赐鄞县开国男 , 食邑三百户 。 安排妥当后 , 谢太皇太后于1276年带着年幼的宋恭帝出城投降 , 反正她们孤儿寡母是豁出去了 , 要为出逃的益王、广王争取时间 。
由此看来 , 王应麟应该是赵氏的托孤之臣 。
再来看王应麟晚年为自己写的墓志铭 , 其中有“学古而迂 , 志一而愚 , 其仕其止 , 如偓如图 。 不足称于遗老 , 或庶几乎守隅 。 归从先人 , 战兢免夫” 。 很多学者断章取义 , 只选取“其仕其止 , 如屋如图” , 一副德范千秋 , 大义凛然的样子 。 如果完整地读完全文 , 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 他对自己以唐末遗老韩偓、司空图为榜样 , 为宋朝守节感到后悔 。 从其自志来看 , 我们能得到这些信息:一是由于皇恩浩荡 , 初期对赵宋是拥护的 , 另从他给朝廷上的折子来看 , 是主战的;二是他的意志是不坚定的 , 有观望投机的倾向;三是从“不足称于遗老 , 或庶几乎守隅”来看 , 他的家业是失去了的 。
【爱历史】宋韵庆元丨王应麟隐居庆元竹口之迷
文章图片
王应麟去世后 , 他的好友陈著《祭礼部尚书王伯厚文》中有“言采其薇 , 布衣蕙帐” , 说他像伯夷、叔齐一样 , 不食周粟 , 采薇而食 , “布衣蕙帐”如孔稚珪《北山移文》笔下的“蕙帐空兮夜鹤怨 , 山人去兮晓猨惊”也是有关隐士的形象 。 王应麟的学生袁桷写《广招》有“式撷其薇 , 怅周原只” , 其挽伯厚先生诗有“晚岁艰难意 , 衡门老病身……盖棺今已定 , 千载有遗民” 。 由此看来 , 王伯厚先生决非像有些学者说的在堂上看看书 , 写写文章 , 他的晚年是过着艰难的隐者生活 , 同时 , 既然“盖棺今已定 , 千载有遗民” , 那么 , 说明王先生生前不是很有名望的遗民 , 这与他自己写的墓志铭是对得起来的 。
既然王应麟没有在老家 , 那在宋末元初他去哪了呢?我们再来说说出逃的赵宋益王和广王 。 益王赵昰在江万载等人的保护下 , 一路逃到温州 。 当年宋高宗南渡时也曾到此驻跸 , 颇有中兴之象 。 因此 , 赵昰在此设都元帅府 , 自任兵马都元帅 。 由于益王赵昰是有计划出逃的 , 这时 , 宋军尚有正规军十七万 , 还有各路义军 。 由于元军迫近 , 益王迁往福州 , 并于1276年在福州称帝 , 是为端宗 , 年号景炎 。 这时 , 文天祥也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 , 组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的勤王之师 。
【爱历史】宋韵庆元丨王应麟隐居庆元竹口之迷
文章图片
王应麟是主战的 , 德祐元年他上疏十策 , 近一半与战争直接相关 。 他的《东山诗》中有“晋士岂清谈 , 底柱屹江浔” , 说明他以东晋淝水之战的组织者谢安自况 , 同时还受朝廷重托 , 且是文天祥的恩师 ,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 , 去福州为朝廷效力的可能性很大 。
文天祥部将谢翱写过一首《呈王尚书应麟诗》:“寒风吹鬓影 , 客泪湿衣尘 。 千里见积水 , 满城无故人 。 船歌瓯雪尽 , 剑舞越花新 。 独忆丝纶老 , 相从话所亲” 。 这首诗选自《晞发集》 , 作于何时 , 研究王应麟的著名学者张晓飞博士没有给出确切答案 。 从这首诗来看 , 作者远离故土 , 应该是写征旅之事 , 并且心情不错 , 看来是兵锋所指 , 万象更新 , 并有邀请王应麟之意 。 原来文天祥、谢翱率领的勤王大军于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年初取得赣南大捷 , 收复很多失地 , 各路军马纷纷要求归文天祥督府节制 。 而赣南、广东梅州一带 , 正是瓯越故地(骆越、西瓯) , 所以有“船歌瓯雪尽 , 剑舞越花新” , 也许有人认为 , 广东天气温暖 , 怎么会有“寒风”、“雪”呢? , 根据气象资料 , 梅县1955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7.3度 , 是有雪的 。 因为这是文天祥、谢翱取得的唯一一次大捷 , 因此 , 这首诗应该写于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 , 并且想请王应麟一同共赴国难 。 鉴于此 , 这时王应麟不可能在鄞县老家 , 否则 , 一个义军首领送来一封这样的书信 , 岂不是想要王先生老命?谢翱是福建浦城人 , 曾于宋度宗咸淳年间考进士不第 , 其文集与王应麟有关的也只见上述这首诗 , 可见谢翱与王应麟交往应在宋德祐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