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大秦岔路口:张仪和司马错,谁掌握了真理?

公元前316年 , 大秦帝国的朝廷里 , 展开了一场关于国家命运抉择的战略方向辩论 。 正方选手是秦国将军司马错 , 反方辩手是当时天下间耍嘴皮子最厉害的秦国丞相——纵横家张仪 。
要知道敢跟张仪做辩论 , 不仅仅需要优秀的口才表达能力 , 还要有过人的勇气才行 , 因为张仪可不是什么心胸宽阔的人 。
秦惠文王初年 , 天下间最顶尖的三个纵横家 , 张仪、陈轸、公孙衍 , 全都在当时的秦国混饭吃 , 本着同行是冤家的原则 , 张仪硬生生的把这两个人排挤到了敌国 。 这一次司马错能赢吗?
【爱历史】大秦岔路口:张仪和司马错,谁掌握了真理?
文章图片
国运之争
回到当时的辩论 , 公元前316年 , 四川盆地的巴蜀两国 , 爆发了严重的地缘矛盾冲突 , 蜀国遭到巴国爆锤 , 结果输麻了的蜀王脑子一热 , 居然想起了引狼入室的招数 , 蜀国向北方的大秦帝国发出了求救信号 。
【爱历史】大秦岔路口:张仪和司马错,谁掌握了真理?】对于要不要去扫别人家的瓦上霜 , 秦国政府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 首席外交官张仪认为:现在韩国在函谷关外上窜下跳 , 如果秦国举国之兵去打巴蜀 , 很容易会被趁虚而入 , 与其去贪图那些边角料 , 还不如把目光放在中原这块大蛋糕上面 。
正所谓逐鹿中原 , 得中原者才能得天下 。
【爱历史】大秦岔路口:张仪和司马错,谁掌握了真理?
文章图片
史记:巴、蜀相攻击 , 俱告急于秦 。 秦惠王欲伐蜀 。 以为道险狭难至 , 而韩又来侵 , 犹豫未能决 。 司马错请伐蜀 。 张仪曰:“不如伐韩 。 ”王曰:“请闻其说 。 ”仪曰:“亲魏 , 善楚 , 下兵三川 , 攻新城、宜阳 , 以临二周之郊 , 据九鼎 , 按图籍 , 挟天子以令于天下 , 天下莫敢不听 , 此王业也 。 臣闻争名者于朝 , 争利者于市 。 今三川、周室 , 天下之朝、市也 , 而王不争焉 , 顾争于戎翟 , 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则不以为然 , 他认为巴蜀地区国富民殷 , 是一个可以极大增强国家实力的战略宝地 , 奈何道路崎岖易守难攻只能想象 。 现在人家引狼入室 , 千载一时的机会 , 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
【爱历史】大秦岔路口:张仪和司马错,谁掌握了真理?
文章图片
如果像张仪所说的那样去逐鹿中原 , 风险性太高 , 远远不如伐蜀的可行性高 , 蜀国孤居西南 , 蛮夷自居 。 不与中原列国接壤交往 , 打巴蜀不会引发列国反弹 。 反而会赢得征服蛮夷的好名声 , 名利双收的好事为啥不做?
司马错曰:“不然 , 臣闻之 ,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 , 欲强兵者务富其民 , 欲王者务博其德 ,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 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 , 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 , 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 , 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 今攻韩 , 劫天子 , 恶名也 , 而未必利也 , 又有不义之名 , 而攻天下所不欲 , 危矣!臣请论其故 。 周 , 天下之宗室也;齐 , 韩之与国也 。 周自知失九鼎 , 韩自知亡三川 , 将二国并力合谋 , 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 以鼎与楚 , 以地与魏 , 王弗能止也 。 此臣之所谓危也 。 不如伐蜀完 。 ”
【爱历史】大秦岔路口:张仪和司马错,谁掌握了真理?
文章图片
巴蜀之利
我们都知道秦国选择了打四川 , 为什么秦能忍住洛阳三川膏腴之地的诱惑 , 放弃逐鹿中原而去开发西南?
首先就是四川地区确实是个富庶的地方 , 但是为什么在这之前秦国没有去拿?
道理很简单 , 崇山峻岭隔绝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哪 , 虽然大秦帝国的战斗力比巴蜀地区的国家强很多 , 但是有这些山川地理的加持 , 巴蜀地区的国家可以以逸待劳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秦国则会翻山越岭 , 补给困难 。
现在人家不设防 , 所有的关卡对秦开放 , 这么好的机会很难再遇到第二次 。
【爱历史】大秦岔路口:张仪和司马错,谁掌握了真理?
文章图片
其次 , 秦国想要强大需要掠夺足够多的土地人口 , 可是人口密集的地区都在中原 , 一城一地打过去实在是太困难了 。
再说了 , 山东六国没有一个是弱者 , 那些地方就算拿下来也未必能够守得住 , 可是巴蜀地区就不同了 , 群山环绕 , 易守难攻 。 山东六国里头除了楚国之外 , 其他国家根本就没有办法对这个地区投射影响力 , 所以这个地方拿下后大概率会守住 。
因为当时天下各国基本上都处于势力均衡状态 ,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打破这种平衡 , 很容易就会被围殴 。 比如四年之后 , 齐国吞燕 , 秦惠文王、赵武灵王、楚怀王、魏襄王组成外国干涉军 , 大力援助燕国反抗势力 , 狂捶齐宣王的后背 , 硬生生逼着他把燕国吐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