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沈阳最大“闯关东”山东居住区,说话烟台腔

关东 , 从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开始 , 泛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 。
闯关东 , 近代中国三次大移民之一 。
【爱历史】沈阳最大“闯关东”山东居住区,说话烟台腔
文章图片
闯关东人数众多 , 《中国人口地理》统计 , 从清朝初期到1949年 , 总人数超多4000万 , 其中山东人总数超过1830万 。
【爱历史】沈阳最大“闯关东”山东居住区,说话烟台腔】如果加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闯关东的人数 , 山东人闯关东超过2000万 。
【爱历史】沈阳最大“闯关东”山东居住区,说话烟台腔
文章图片
很多人了解山东人闯关东 , 是从那部《闯关东》电视连续剧开始的 。 片中主人公朱开山 , 从淘金、学徒、种地开始在东北立足 , 然后成功创业转型 。
但是 , 类似朱开山这样的人是非常少的 。 更多的闯关东人 , 仍徘徊在社会底层 。
【爱历史】沈阳最大“闯关东”山东居住区,说话烟台腔
文章图片
山东人闯关东主要有旱路和水路两条道路 。
旱路又叫”榆关道”“傍海道” , 先是陆路来到辽东半岛 , 然后顺着海边的大路出山海关 , 再借道“辽西走廊” 。 菏泽、聊城、德州、济南、泰山一带的百姓 , 多选择这条路 。 走旱路的山东百姓 , 落脚点选择黑龙江的人较多 。 《闯关东》中的朱开山 , 老家在济南 , 就定居在了哈尔滨 。
【爱历史】沈阳最大“闯关东”山东居住区,说话烟台腔
文章图片
水路就是在龙口、蓬莱、烟台等地乘船 , 北上过渤海湾 , 到达旅顺、大连、营口、丹东等地 。 走水路的山东百姓 , 落脚点选择辽宁的较多 。 在大连傍晚的广场上散步 , 听跳舞的大妈聊天 , 几乎分辨不出来是大连口音还是烟台口音 。
而在沈阳 , 闯关东山东人最大的居住点是在山东庙 , 这里同时建有规模宏大的山东会馆 。 当年 , 山东天灾人祸频发 , 老百姓一旦生活发生困难 , 首先想到的就是“闯关东” , 投亲觅友 , 以求接济 。 这也是山东庙成为沈阳最大“闯关东”山东移民居住区的原因 。
【爱历史】沈阳最大“闯关东”山东居住区,说话烟台腔
文章图片
据文史专家考证 , 山东庙和山东会馆的位置在今天沈河区二经三小学与十三纬路山东庙巷附近 。
但是 , 如今已经找不到任何庙和会馆的痕迹了 , 有的仅仅是沈河区山东庙社区这个名称 。
在这里走一走 , 会感受到这里的人们格外厚道、有亲和劲儿 , 和她们聊天 , 是格外亲切的烟台腔 。 很多人会告诉你:当年这里庙很宏伟 , 是跑船来沈阳做生意的山东商人捐银建设的 , 前殿供观音菩萨 , 后殿供天后娘娘 。
【爱历史】沈阳最大“闯关东”山东居住区,说话烟台腔
文章图片
当地朋友告诉我们:山东庙还是文脉之地 。 1949年的时候 , 住在这里的山东百姓集资建设沈阳市私立山东庙小学 , 1952年小学被收归国有 , 1963年 , 更名为沈阳市沈河区二经街第三小学 , 一直到现在 。
【爱历史】沈阳最大“闯关东”山东居住区,说话烟台腔
文章图片
除了山东庙 , 在沈阳还有山东堡、山东庄等诸多以山东文化符号命名的地方 。 这些地方 , 山东移民聚族而居 , 保留了和老家一样的语言风俗 , 厚德与包容 , 是齐鲁文化在东北地区的“复制” 。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 快来关注一壶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