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骆旺兴,高安路上一家小烟纸店店主。在这条小马路上落定十多年,十多平方米的店铺内“塞”进了2000多种商品,维系着一家老小的生计,更兜起了周边居民的起居日常。因此,面对店面门头的改造方案——将正中的双开门缩小为一侧的单开门时,老骆疑惑了:“不行不行,肯定影响人流和生意。”
谭若霜,在意大利研习古建筑修复的80后海归设计师,在高安路上成功改造过一方包子铺后,“焕活街区的品质及风貌”令他孜孜以求:“要改要改,烟火味不能成为风貌的断点。”
一场街区营造,让这迥异的一老一少围绕“风貌”有了奇妙的人生交集。
当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位于衡复风貌区的徐汇区天平街道,以高安路为样本,启动街区整体营造和精细化治理,以绣花功夫对保护建筑、沿街店铺、里弄支巷、公共空间、城市家具等进行焕新,使之与整体风貌相投契,与鲜活日常相交融,延续文脉,保留烟火,更以一种可感可触的品质投射进人们的精神世界。
放大风貌区内由温暖和希望织就的质感。
一切,为了努力活在风貌中的人们。
设计师扮演“使用者”,烟纸店自带“相框”
文章插图
天气好的下午,老骆一改“搬张板凳坐上街沿”的习惯,开始挪到店内挨着透亮的窗边。在这个拥挤的小店铺里,兜兜转转忙于营生十多年,老骆第一次发现,从店里往外看,有了新视角:绿意盎然的梧桐叶,弛缓相间的行人和车辆,对面老楼颇有质感的墙面……一切,在窗格的映衬下很特别。老骆打趣说,自己店里有了个“相框”。
这个窗格“相框”,正得益于修旧如故的这场风貌营造。
小烟纸店所在门面,位于一栋建于1937年的老公寓底层。这儿曾开过面包房、理发店、诊所等,到50年代被改造为住宅,90年代又恢复成商业空间。街区设计师们从情感和诉求上扮演“使用者”,翻遍了档案馆,找出了原始建筑图纸和历史影像资料,同时对老住户进行口述整理,逐渐厘清了这栋建筑发展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放大其特色风貌。
比如,这栋老建筑曾有很大的落地玻璃窗,门窗上有一些复古设计。据此,此番“精修”时,设计师还原了沿街大面积玻璃窗,加上独特的铁艺窗格,窗格间还有圆形复古彩色玻璃镶嵌。进出门上采用简洁的斜扶手,金属外包裹以木质外廓,增加触感友好度,也添了一丝灵动。
让老骆意外的是:他在店里向外看风景的同时,竟也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一次,有客人向他展示一张来自“朋友圈”的街景照片,“这窗户后不就是我嘛!”
不只是烟纸店,如今,大楼底层一排店铺经由设计改造成了彼此相融、接驳烟火的风景,人气满满。
“研磨”10个细小项目,丰沛一方街区温度与质感
文章插图
暮色四合,老建筑底楼的橱窗灯光渐次亮起,不仅把琳琅满目、人间烟火投送给街区,也为归家的人们带来一种“稳稳的安定感”……谭若霜说,这幅景象才是珍贵的“作品”。
街区的整体营造和精细化治理,说到底,不只是为了能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而是为了当下和以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触摸历史文脉,感知生活品质,更对一方街区有着最自然而然的心之所念。
也因此,在天平街道的主导和协调下,这位80后海归设计师及团队,甘于“钻”进背街小巷,一个点一个点地精雕细琢,充实、丰沛起属于一个街区的温度与质感。
比如,在焕新包子铺后,街道在高安路上先后“研磨”了10个项目:街边小铺、垃圾厢房、雨棚顶盖、台阶花箱、弄堂围墙等等。“看起来都是不起眼的空间,没那么高大上,但这些所谓的‘城市背面’‘城市细部’,恰恰系着最紧密的民生。”
“离生活最近的地方,才最出彩”
温暖和希望,正是历史风貌区内建筑形态以外最动人的质感。
这里,是无数人工作生活的家园,藏着他们最柔软的记忆和情感,也同样映射着人们对过往的致敬和对未来的无限期盼。
今年,天平街道拟在推进高安路“一路一弄”试点工作基础上,陆续推进周边多条道路的街区营造和精细化治理,包括天平路、广元路、余庆路等等。既实现对保护建筑、沿街店铺、里弄支巷、公共空间等整体焕新,更紧扣民生所需,平衡烟火气和风貌感,从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细小项目入手,以精细视角和人本考量,下足“绣花”功夫,提升街区的生活品质。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