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萨尔浒惨败后,明朝还能扑灭努尔哈赤的后金吗?徐光启曾给出办法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 , 明军对建州努尔哈赤发动征讨 。 却不想从全国征调的8.8万明军在萨尔浒周围 , 遭到建州努尔哈赤的后金军队的毁灭性打击 , 四路出师三路丧师 。 面对这场万历朝最大的军事灾难 , 举朝震惊 , 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自己的御敌方略 。 那么明帝国还有机会扑灭早期后金吗?
【历史故事】萨尔浒惨败后,明朝还能扑灭努尔哈赤的后金吗?徐光启曾给出办法
文章图片
▲局势地图
当笔者几百年后再次翻阅这些尘封的档案时 , 发现当时徐光启的建议极具前瞻性 。 大多数文官对于辽东战场第一反应就是调兵 , 增援辽东 。 比如在后金起兵之后辽东自身的军队损失惨重 , 不到十天的时间就损失了一万五千多人 , 这其中大部分是辽东镇最具战斗力的精锐战兵 。 辽东战区的攻守之势在刚一开战就发生了逆转 , 如果努尔哈赤此时胆子再大一些 , 明朝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更惨 。
面对着这个紧迫局面 , 明朝蓟辽总督汪可受在四月下旬 , 就将自己手里掌握的机动力量全力援辽 。 这期间出动的兵力有蓟镇兵五千、保定镇家丁五百、天津镇南兵一千 , 合计六千五百人 。 这批援军接到的任务是快速布防山海关 。 可见当时蓟辽总督实际上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 如果辽东局势完全崩溃 , 至少这六千五百战兵还能卡在山海关确保局势不会进一步糜烂 。
【历史故事】萨尔浒惨败后,明朝还能扑灭努尔哈赤的后金吗?徐光启曾给出办法
文章图片
▲后金军队
与此同时明廷兵部计划“调募主客兵仅七万”、“欲再调宣大三千 , 山西二千 , 延绥三千 , 宁固二千 , 真定二千五百” 。 在万历四十六年十月也就是萨尔浒开战前的五个月 , 兵部将调兵范围从九边扩散到了全国 , 从浙江挑选4000人 。 在萨尔浒之战开始之时 , 还有来自川陕的三万军队没就位 。
这样的调兵方法有利有弊 , 好处是可以很迅速的集结起一支数量可观部队 , 缓解抚顺之战后战争失利的影响 , 一步步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 。 在萨尔浒之前 , 明军已经逐步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 如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初李如柏率领援辽的杜松部 , 马林部一万余人与在从抚顺入口的四五千后金军野战 , 以阵亡十人伤三十二人的代价斩首七十六级 。
但是这样东拼西凑的部队 , 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 首先是各地明军的战法不同 , 一般来说陕西三边的秦兵以骑兵为主 , 同时也喜欢使用战车 , 来自南方的南兵以步兵为主擅长使用火器 。 而辽东兵却是明军中出了名的不善于使用火器 , 非但不善于使用火器还不肯学习使用火器 。 要把这些风格各异的部队带到同一个战场作战 , 对于指挥官来说难度无疑非常大 。
【历史故事】萨尔浒惨败后,明朝还能扑灭努尔哈赤的后金吗?徐光启曾给出办法
文章图片
更要命的是 , 这些从各地来的援军 , 自身素质也是参差不齐 , 质量好坏完全看当地官员的个人品质 。 在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事 。 天启初年延绥出兵两千九百五十三名援辽 , 这其中实到两千七百六十名 , 而这两千七百六十名经过点验能达到标准的只有一千四百三十七名 , 合格率只有48% 。
在萨尔浒之战中 , 杜松在仰攻山寨之时配属给自己的辽东刘遇节的白甲军 , 就率先逃跑引发战场连锁反应 , “以致西兵生乱 , 立脚不稳 , 登时尽溃” 。 杜松一路失败原因很多 , 但是在战斗关键时刻 , 配属的辽东军队率先崩溃绝对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
在战后阎鸣泰不无沮丧的写道:“看得九边劲兵 , 无过西陲 。 昨者抚顺一路(即杜松一路) , 皆延宁甘固选拔而来 , 所称敢战之士也 , 特以主帅欺敌 , 不战而溃 , 过在将军不在兵耳 。 ……近日回阵残兵颇多 , 职多方招集 , 已得数千安顿 , 此辈犹胜辽人数倍 , 盖辽人溜阵成习 , 徒骗安家月饷 , 临事不但不得其用 , 别人反受其累 , 如刘遇节之白甲先溜 , 西兵随之而窜 , 此万口所同然者 , 将奈之何?”
局部的问题牵累全局的失利 , 这就是拼凑部队的代价 。 在后来的浑河之战中 , 川军与浙军战前摩擦 , 导致在战斗中被后金军逐一击破 , 这同样是明军各部队缺乏磨合 , 协调不力的苦果 。
【历史故事】萨尔浒惨败后,明朝还能扑灭努尔哈赤的后金吗?徐光启曾给出办法
文章图片
▲徐光启
而徐光启却一眼就看到了这个问题 。 徐光启认为征调到辽东的十余万主客兵“各有所长 , 各有所蔽 。 其长者 , 或宜于昔 , 不宜于今” 。 徐光启的意思很明显 , 就算这十余万军队都是精锐 , 但这些精锐未必就一定很适合在辽东对付后金 。 为此徐光启提出“必求齐众若一 , 分合如意 , 守莫能攻 , 战莫能敌 , 计非选练不可” 。 这里的中心思想就是明军需要重新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训练 。 这个思路与十多年后孙传庭、洪承畴的合营训练的思路不谋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