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屈原,还有他们与端午有渊源
文章插图
《午瑞图》 郎世宁(清)
文章插图
《画端阳景》 孙克弘(明)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每逢端午,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历史名人是屈原。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与端午习俗有关的历史名人不在少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钟葵(翻拍)
端午纪念屈原
始于汉,唐代成为主流
在我国, 端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自春秋战国时期就约定成俗,但当时的习俗是以驱瘟辟邪为主。把纪念屈原融入端午习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云:“五月五日,以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随后,人们又将端午划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和屈原联系起来。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南朝吴均《续齐谐记》则说:“屈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人们将贮米竹筒投入水中,目的是让水中动物吃饱了,不再伤害屈原的躯体。后来的粽子便是从竹筒贮米演变而来。
基于上述种种传闻,自唐代以后,端午节纪念屈原便成为流传最广的主流说法。
不过,端午节作为综合各种历史文化因素的重要节日,其涉及的历史名人还有不少,并非仅仅是纪念屈原这样单一。
【 荆楚岁时记|除了屈原,还有他们与端午有渊源】“涛神”伍子胥
划龙舟食粽子或源于他
伍子胥一夜白头、五战破郢等故事,在戏剧舞台上已被演绎了无数次,但他与端午节的关系却鲜为人知。
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自刎后,吴王夫差派人将他的尸首装入皮革袋,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然而伍子胥的尸首却不沉没,而是“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当地百姓以为是伍子胥显灵,便尊他为“涛神”“波神”“伍神”。每逢夏历五月五日,众人合力划船,逆流而上,迎接“伍神”。这种习俗主要流行于钱塘江流域。
由于伍子胥尸沉江之事比屈原投江早,有些文献认为,端午节划龙舟和食粽子的习俗源于伍子胥,而非屈原。如《荆楚岁时记》称:“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而浙东一带的历史文献,还认为五月五日吃粽子也与屈原无关:“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孝女曹娥
其父之事故与“伍子胥”有关
自伍子胥被尊为“涛神”后,五月五日划龙舟便相沿成习。此后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
此外,东汉邯郸淳《曹娥碑》、晋《会稽典录》等也有类似记载,并说明曹娥之父所迎之“神”就是“伍君”,即伍子胥。汉安二年为公元143年,可见竞渡迎“涛神”之俗在东汉已出现。
人们感动于曹娥对父亲的深情,每年五月五日,举行竞渡活动并投食江中,以示纪念。
越王勾践
以龙舟竞渡为名操练水军
据历史文献记载,越王勾践战败被吴王软禁三年,回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于是“缮甲兵,治须虑”,积蓄粮草,准备伐吴。“须虑”是当时越人对船的称呼。《越绝书》云:“越人谓船为须虑。”
传说越王勾践把“须虑”造好后,于五月五日以“竞渡之戏”为名操练水军,而竟渡所用之船正是龙舟。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舟是也。”
为何越王勾践挑此日操练水军?《吴越春秋》认为:“(龙舟)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意思是,越王勾践造龙舟竞渡操练水军,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传说伍子胥死于五月五日,故于此日操练水军。
苍梧太守陈临
因推诚至公深受爱戴
唐代徐坚《初学记》卷四引《后汉书》云:“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悌,临征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
由于陈临为官推诚至公,心系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卸任后,当地百姓每年五月五月至东城门举行纪念陈临的端午文化活动。此事在南北朝仍广为流传,如北齐魏收《五日诗》云:“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因想苍梧郡,此日祀陈君。”
- 新闻记者|安徽省首家文化遗址检察工作站揭牌
- 章 华:用现代雕塑凝固冰雪运动的精彩|对话名家 | 童年记忆
- 酸菜|“酸菜书记”的新年新打算
- 平和如花专栏:记忆深处的二月二|青未了 | 菏泽市
- 搜神记|钱钟书奉为神作,蒲松龄没它写不出聊斋
- 传承|小果核有大世界,核雕非遗传承人的电商“奇遇记”
- 税务|甘肃税务“党建+”:千余件老物件记录税收“前世今生”
- 戒酒札记 之一|「青未了」魏忠友专栏 | 魏忠友
- 齐地记|探访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遗址确定
- 巩昌府|甘肃税务“党建+”:千余件老物件记录税收“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