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戏剧节:艺术正在融入城市生活( 二 )


融入城市生活,对戏剧来说,也是回归艺术的价值、实现自我拯救的有效途径。回溯戏剧起源,从超自然的祭祀到公共节日,戏剧从来就不是与民众隔绝的自我欣赏、自娱自乐。艺术的基本功能在于凝聚集体共识,促进集体协作。举办戏剧节,实际上也在推动戏剧回归现实,修复戏剧艺术与社会实践的亲缘关系。戏剧节积聚人气,带动周边产业,以经济发展反哺社会。一个戏剧节就让大凉山地区的旅游业、餐饮业、服务业蓬勃发展,强劲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同时,戏剧节也从城市生活中获得温度和灵韵,互动剧、青年竞演等新的艺术形式使当代艺术充满活力。尤其是随着大量原创戏剧的出现,人们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等现实问题也在艺术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
3、利用现代科技让戏剧多元呈现
当然,戏剧节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庸俗化的倾向,主要是过度追求经济回报、个别剧目水准不够等。而后疫情时代也限制了戏剧的现场交流,如本年度柏林戏剧节上颇受好评的四部戏剧,就无法按计划参加国内的戏剧节,只能播放现场影像。戏剧节因此不得不重新面对与电影、电视剧等媒介化艺术同质竞争的老问题。面对这一情况,戏剧节至少可以做两方面的调整。
首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多机位摄像等数字技术,提高云演出的视听效果。AR技术融合虚拟与现实,让无法以实体呈现的场景、道具、人物或特效以虚拟方式呈现,让真人演员与虚拟演员同台、真人表演与虚拟道具或特效互动,增强演出的表现力。实际上,疫情对亲身在场的限制并不只是消极的,它也促发了以非亲身在场、非真人表演完成艺术表现的想象。文艺晚会已就此做了有益尝试,戏剧表演也完全可以做出类似的改进。其次,尝试艺术跨界,强化戏剧与相关艺术的联动,以更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增强艺术表现力。据了解,即将开幕的阿那亚戏剧节就设计了多个以海岸为表达载体的艺术形式,用各种空间探讨人与艺术的联系。16个以经典戏剧命名的“戏剧房子”会以建筑的形式重生,戏剧、建筑与海岸组合成全新的艺术表达。尽管目前还不能对这种新表达的效果做出判断,但艺术的活力本就潜藏于勇敢的尝试之中。
不久前,国际著名女演员海伦·米伦为本年度的世界戏剧日写下了“只要人类存在,优美的戏剧艺术就不会消亡”的献词。其实,在中国,戏剧正蓬勃发展,焕发着无限生机。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3日 08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