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要“活起来”,就得有人学,而且还要乐意学。在宝山就有一项传统非遗技艺让居民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带劲儿。
文章插图
“现在我做这个东西上瘾了,回到家什么事都不干,坐下来就想做这个东西!”说话的是吴淞居民陈扣花。让她“上瘾”的就是宝山非遗项目——吴淞面塑。
今天,她和10多位学员一起跟着非遗传承人冯秋霞学做吴淞地标建筑——吴淞灯塔。因为有初学学员,冯秋霞上课时没有选择面团,而是选用了更容易“上手“的超轻粘土代替,但是揉、搓、挤、压、团、按、拔的面塑造型技法都融入其中。短短一节课,一个个“萌萌”的灯塔就大功告成。大家还相互切磋,看看谁的灯塔更“有范儿”。“我们住在吴淞,做我们都熟悉的东西就很亲切,做起来带劲儿了。”居民李佳美说。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吴淞面塑,起始于吴淞老街,自晚清兴起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因为爷爷、爸爸都是面塑好手,来自家庭的传承,冯秋霞对面塑手艺情有独钟。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这项传统非遗项目走进社区、融入生活。冯秋霞成立了吴淞面塑工作室,每周三、每周五在吴淞社区上公益培训课。陈扣花就是那时接触到了面塑技艺,从门外汉变成了半个老师:“第一次做的时候,他们都笑话我,做的不好,后来我就想笨鸟先飞,人家做一个我做三个,人家做三个我做五个。”就这样两年来,陈扣花一节课都没落下,练出了一双巧手,可以做出精美复杂的作品进行展示,更在家里教起了小辈。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这件《欢腾舞狮庆百年》的作品就是陈扣花用了整整3个星期制作而成,狮头、狮球上的飘穗精细灵动,人物动作表情维妙维俏。
陈扣花觉得非遗不是“老东西”,反而充满了活力。“做面塑给我最大的变化就是我的心态变年轻了,我今年70了,你看我像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目前,冯秋霞公益社区培训班的固定学员已经从几人壮大到五十多人。很多学员都和陈扣花一样,越做越带劲儿。
冯秋霞说,传统的面塑作品工艺复杂,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掌握,主题也不够“接地气”。因此,这些年来她一直尝试着将非遗和生活相结合,把一些时尚现代的元素融入创作中。小动物、生活场景、地标建筑等都成了学员学做的内容,浓浓的“烟火气”让面塑变得更亲民,而这也正是学员们能够坚持学习的一大秘诀。“学员们从不会到会,再到越做越好,有人夸奖他,就有了成就感。”
文章插图
【 吴淞|这项宝山非遗技艺,让居民“上瘾”】冯秋霞的面塑班还成立了一个志愿者团队,在公园、小区开展活动时,学员的作品可以说是受到了居民的“疯抢”。她告诉采访人员:“这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能让我们的非遗学员越来越多,这个非遗项目越来越火,这样才会有发展前途。”
吴淞面塑这项宝山非遗正是在深耕社区中得以根深叶茂。得到政府的支持,这项非遗还走进学校、走进园区,让学生和白领等更多人群了解、学习、爱上了面塑这门传统技艺。
主创:孙子璎 袁国良
编辑:刘旭
校对:余婧瑶
审核:曹英姿
- 初评|武汉48人入围!这项工艺美术活动初评名单公示
- 新闻记者|人大代表之声?丨邓宝山:秉承传统工艺,弘扬家具文化
- 邮政|个人照片能印到邮票附图上!冬奥村邮局这项服务获赞
- 方言|宝山沪剧团跨界挑战方言话剧,能否为剧种成功“引流”?
- 八宝山|毛主席诗词墨迹:(十九)十六字令三首
- 宝山|“宝山”之名由朱棣御赐,这场文献展带你穿越600多年历史
- 吴淞|明成祖朱棣御制石碑讲述上海“宝山”命名610年典故
- 轰炸机|犯下累累罪行的白宝山,并未在军中服役过,为何能熟练使用枪支?
- 翡翠|一个普通的翡翠料子,我们给它加入雕刻这项技术,就会赋予它新的价值
- 核聚变|又一重大突破!这项能改变能源格局的技术,现在掌握在我国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