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资讯|换个角度看中印争端

原作者:独坐针氊
3年前的夏天 , 中印间在东线爆发"洞朗对峙" 。 时隔3年 , 双方又在西线阿克赛钦的班公湖地区发生严重冲突 。 这两次事件有一个共同点:印度是挑事儿的一方 。 洞朗危机中 , 印度侵入毫无争议的中方领土;而目前的班公湖对峙中 , 也是印度将公路修进了1962年中印战争后形成的实控线中方一侧 。 很明显 , 目前中印边界问题上 , 是一种“印攻中守”的局面 。
小麦资讯|换个角度看中印争端
文章图片
回顾历史就会很清楚地看到 , 自1949年建国至今 , 在边界问题上 , 从战略层面讲 , 印度一直是进攻的一方 , 而中国一直处于守势 。 很多人会提到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 , 其实深究起来 , 那只是我们一次战术上的“以攻为守”的反击 , 夺取阿克赛钦 , 根本上还是为了更好地防守新藏公路 , 而非进攻 。 这就解释了为何那次战争印度惨败了 , 却依旧不依不饶;为何我们大胜后 , 却未乘胜追击 , 而是主动收缩至有利于防守的地形 。 “印攻中守”的总体战略态势没有变化 , 才是根本原因 。
小麦资讯|换个角度看中印争端
文章图片
这种“印攻中守”的战略态势是怎么形成的呢?答案要从中印争端背后隐藏的历史密码中寻找 。
【小麦资讯|换个角度看中印争端】印度古文明起源早于中国 , 恒河与印度河流域文明核心地区的面积与长江、黄河地区大体相当 。 后来的几千年中 , 印度自雄于南亚 , 中国自雄于东亚 , 中间的青藏高原由于自然条件原因一直独立于中印之外 , 自成一体 , 但由于地理的接近 , 印度文化对藏区的影响明显大于中国 。 元代蒙古人进入藏区 , 但介入程度较低 , 即所谓的“金桥关系” 。 十六世纪初的明中期 , 印度被来自中亚的蒙古-突厥血统的游牧民族征服 , 建立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就是蒙古的意思) 。 明末漠西蒙古和硕特部的固始汗入藏 。 不久汉族被通古斯满洲征服 , 建立满清 。 这一阶段彼此境遇相似 , 而西藏仍独立于两者之外 。
小麦资讯|换个角度看中印争端
文章图片
差别出现在十八世纪以后 , 印度逐渐沦为兴起的西方海洋帝国的殖民地 , 而满清在雍正以后通过一系列措施 , 历经一百多年的不断渗透 , 取代和硕特和准噶尔蒙古人确立了对西藏的有效统治(驻藏大臣制度 , 金瓶掣签制度 , 驻军与平叛) , 至此西藏开始正式纳入东亚秩序而远离印度 。 1912年满清退位 , 喀尔喀蒙古(外蒙)独立 , 西藏半独立(未公开独立但高度自治) , 按照印度人的理解 , 这是满洲征服者退出东亚秩序中心后西藏重新恢复了她此前几千年中正常的的状态:独立于汉、印两民族之间 。 这样的状态一直维持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 , 前后共40年 。 印度认为 , 汉、藏、印间的格局本该如此 , 而且由于印藏两族地理、文化、心理上更接近 , 长期看和今天的不丹、尼泊尔等国类似 , 西藏早晚会融入印度主导的南亚秩序中 。
小麦资讯|换个角度看中印争端
文章图片
然而 , 人算不如天算 。 1952年西藏和平解放 , 1959年西藏平叛 , 中国中央政府全面接管西藏 , 印度嘴上说不出什么 , 但内心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仿佛一个青梅竹马的女子眉来眼去很多年了 , 眼看着就要嫁给自己时 , 却被他人横刀夺爱 。 从此印度心理失衡 , 对中国有了“西藏情结” 。 1959年达赖出逃 , 1962年就发生中印战争 , 这绝非偶然 。 印度所说的“来自中国的侵略”和自己”受害者“的想象并非始自1962年以后 , 而是开始于1952年的西藏民主改革 。
至此 , 那个导致印度在对华关系上心理失衡的深层次根源形成了 , 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