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邛窑的釉下彩和无铅彩在中国陶瓷中独树一帜

【爱历史】邛窑的釉下彩和无铅彩在中国陶瓷中独树一帜
文章图片
【爱历史】邛窑的釉下彩和无铅彩在中国陶瓷中独树一帜
文章图片
【爱历史】邛窑的釉下彩和无铅彩在中国陶瓷中独树一帜
文章图片
说起陶瓷 , 最早对陶瓷器进行彩绘装饰的窑址就是四川的邛窑 。 邛窑所烧造的器物曾被选为贡瓷 , 与著名的长沙铜官窑称为姐妹瓷窑 。 古邛窑始于东晋 , 兴盛于唐、五代 , 是中国最古老的民窑之一 。
不过 , 邛窑烧制工艺曾一度失传800多年 , 后在邛窑烧造技艺传承人何平扬几十年的探索中 , 再次复原 。 如今 , 何平扬的儿子何丹又接过接力棒 , 继承了这门手艺 , 并为邛窑烧制工艺注入了更多创新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不论是邛窑烧制技艺 , 还是邛窑考古发掘、邛窑陶瓷的收藏与传播 , 近年来都可谓精彩纷呈 。
?溯源
邛窑彩绘之美早于唐三彩
“其实最早对陶瓷器进行彩绘装饰的窑址是四川邛窑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原馆长周维扬告诉采访人员 , 邛窑釉色丰富多彩、鲜艳夺目 , 被认为是我国彩绘瓷的发源地 , “邛三彩比著名的唐三彩还早 , 并为唐三彩做了极大的贡献” 。
周维扬曾参与过邛窑发掘现场 。 2001年底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工人在铺设地下管道的施工工作中 , 最先从北大门出土了大量瓷片 , 后来发现 , 出土的陶瓷器主要以邛窑瓷器、青羊宫窑等四川本地窑口为主 , 器物类型多达20余种 , “邛窑主要以碗为最多 , 几乎都是生活用品” 。 如今 , 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唐代遗址中 , 游客能够看到这些精美的瓷器 。
古邛窑始于东晋 , 经南北朝发展 , 兴盛于唐、五代 。 唐朝时 , 中国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 四川地区仍以青瓷为主 , 生产规模空前 。 此外 , 相较于唐三彩 , 邛窑的邛三彩有着高温、无铅、釉下彩的特色 , 并以釉下彩绘著称于世 。 邛窑最早烧制出三彩釉陶 , 在陶瓷上进行彩绘 , 成为最早使用高温彩釉技术的窑址之一 。
邛窑的分布非常广 , 不仅有作为邛窑代表的邛崃十方堂、尖子山窑 , 成都市区的青羊宫窑、琉璃厂窑 , 都江堰的玉堂窑、彭州市的瓷峰窑、郫都区的大坟包窑等 , 都可以通称为邛窑系 。 十方堂窑址是邛窑在四川地区古瓷窑遗址中面积最大、窑包最多、烧造时间延续最长、产品流散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民间窑场 。
对于今年41岁的邛窑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邛陶烧造技艺”传承人何丹而言 , 邛窑的釉下彩和无铅彩在中国陶瓷中独树一帜 , 以邛三彩最为著名 , “器物造型独特 , 釉色丰富多彩 , 产品质朴、优雅而别具艺术魅力” 。 何丹认为 , 其工艺传播于江南诸名窑 , 而又以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 , 因此两窑产品颇为相似 , 成为姐妹艺术 。
此外 , 邛窑普遍使用了釉下彩绘、模印成型技术、捏制瓷塑等装饰和成型工艺 , 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产品形态 。 “引人注目的是高温铜绿釉、高温三彩的制瓷工艺和技术的首创及普遍运用 。 ”何丹说 , 早期铜红和钴蓝在唐代邛窑的釉下彩装饰中出现 , 这些制瓷工艺一方面造就了邛窑独特的陶瓷风格 , 另一方面也在发展和传播过程中极大地影响了长江上游地区的制瓷业 , 并对长江中下游制瓷业产生了一定影响 。
?传承
失传800年的邛窑技艺被他复原
虽然邛窑在盛唐时处于黄金时代 , 但两宋以来 , 随着瓷质等更加精美细腻的新兴窑系的出现 , 邛窑逐渐衰落 。 到了南宋末年 , 加上明末清初张献忠剿四川 , 传统手工业受到极大破坏 , 邛窑烧制技艺也因此失传了800多年 。
为了找回这一四川独特的技艺 , 何平扬经过几十年的摸索 , 最终研制成功 。
何平扬与邛窑的故事 , 得追溯到1972年 。 那时 ,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 , 邛崃县政府筹建美术陶瓷厂 , 会画画的何平扬被招进窑厂当美工 , 从事研究和恢复邛窑生产的工作 。
随后 , 何平扬不仅通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了邛窑的烧制技术 , 还掌握了制坯、制模、注浆、修坯、装饰绘花、釉色以及装烧全套技术 。 窑厂的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 , 只有他坚持了下来 , 数十年如一日 。
经年积累也让他从一个门外汉 , 变成了圈内知名的专家 。 何丹说:“当时没有任何人知道邛窑的烧制技术 , 父亲只能拿着出土的邛窑残片 , 一边烧一边比对 , 进行试验 。 为了将古邛窑的高温釉下彩艺术品恢复得原汁原味 , 父亲还曾专程去甘孜、云南、西昌等地寻找古邛窑矿物釉料 。 经过反复实践研究 , 终于仿制成功了邛窑无铅绿釉、豆青、豆绿、黄、褐、黑釉等传统彩釉 , 还研制出金砂釉、鱼子纹釉等 , 让邛窑重新焕发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