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大批创新空间建筑方案逐鹿两江协同创新区,来看他们如何画龙点睛

6月10日,两江协同创新区 举办概念性建筑方案设计国际征集评审会, 9家国内外一流设计机构,为两江协同创新区“共绘未来”。本次评审会共涉及六期创新空间、七期创新空间、企业总部基地三个项目。
本次评审会由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洁主持,两江新区管委会相关部门及六大集团参加。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沈迪;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正功;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澄;中联筑境建筑设计公司董事、总建筑师薄宏涛;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合伙人、设计总监吴彦;以及业主代表,作为评审会专家组成员对方案进行了认真讨论和评审。
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大批创新空间建筑方案逐鹿两江协同创新区,来看他们如何画龙点睛
文章插图
六期创新空间设计范围约19公顷,计容建筑面积约22万方,以打造国家级创新标杆实验室为目标,旨在发展多元共享开放科研中心。该组团以研发办公为核心,配套商业、公寓及公服产品,打造国家实验中心。
该联合体提出的方案尊重现状山形、梯田等自然遗产,建筑选址于山坡,少动土方,以仰视、平视,俯视的不同山地视角,创造 “山水相成,山屋互构”的一体化效果,致力于打造立体、多元与连续的山城公共空间意象。国家实验室的设计采用通用性与灵活性设计,满足数、理、化,天、地、生等不同学科、课题实验室的入驻需求。
对此,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和TEN DESIGN GROUP LIMITED联合体将“村落 "的理念投入在生态科创绿谷的概念中,创建一个生态科创绿谷,提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空间。设计从肌理上回应场地,虚实结合,沿自然地势排布, 以联系基地两端的绿轴为线索,结合重庆山城的特色打造绿台叠翠的空间聚落。依山为景靠水为轴的功能盒子串联起亲人尺度的科创绿谷,使日常生活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与联系。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NEXT architects、重庆通拓交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体提出了打造“重庆智环”的概念方案,遵循通用性+灵活性、展示性+地标性、生态性+地域性等设计原则,包含了环、台、井等设计要素,用重庆当地文化特色的结构细节和表皮选材去表达“重庆智环”这一核心设计愿景,同时设计了游鱼、科技脉动等特色建筑。
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大批创新空间建筑方案逐鹿两江协同创新区,来看他们如何画龙点睛
文章插图
七期创新空间设计范围约27公顷,计容建筑面积约28万方,以发展空间灵活的专业科研平台为核心,旨在打造合作共赢的联动办公空间。该组团以研发办公为主体,配套商业、公寓及公服设施,打造联合创新中心。
对此,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总体布局上采用大疏大密、开阖有序的布局策略,基地北侧布置高密度建筑群,降低六横线高架桥对于场地的影响,南侧布置低密度独栋建筑,强化组团间的布局联系,中间为园区级中央共享活力带。公共服务设施采用一轴两翼,一带多点的结构体系,以科技展厅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形成十字形创新共享空间。建筑单体则秉承“随遇而生,因时而变”的设计理念,以节约能源和环境和谐为主旨。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CHAPMAN TAYLORLLP联合体提出构建一个融合重庆古老城建智慧与前沿科技的科研部落,集“重”智而成城。设计方案希望营造依山而建、水系环绕、青山入城、城在山中的景象,保留起伏的丘陵来传承重庆的山城基因,突出着重保留的山谷公园和山峰林地。设计理念遵从一城、两轴、三点的结构,规划组织一条天空廊道连接三个地块,形成全天候可步行的立体街区,并以此为枢纽延伸发展出不同的聚落。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和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联合体则描绘一条贯通东西的公共绿廊,交错在建筑之间。南向再以科技展览馆为中心向东西柔化建筑形体,使整个园区灵动自然的同时也能获得了更充足的湖畔视野和日照。设计再以场地的流线肌理打通建筑南北轴线,使园区获得形态多样而不乏标准化的建筑岛屿。引导空间有序的生长并赋予园区清晰的脉络,让山河联动的创新空间也是绿色赋能的花园城市。
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大批创新空间建筑方案逐鹿两江协同创新区,来看他们如何画龙点睛
文章插图
企业总部基地设计范围约30公顷,计容建筑面积约23万方,以服务于总部成熟企业、联动初创企业 和研究机构发展为目标,打造开放式协作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