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宇宙飞船送到另一个星系需要一百万台激光协同工作( 二 )


另一个主要挑战是如何测量每一束激光的漂移 。 ARC工程量子系统中心科学家说:“在数字信号处理中 , 我们使用一个随机的数字信号来扰乱每个激光器的测量值 , 并分别对每个测量值进行解扰 。 这使我们能够从大量混乱的信息中只挑选出我们需要的测量数据 。 然后 , 我们可以将问题分解成小的数组 , 并将它们以不同的部分链接在一起 。 ”
然后是大气失真带来的挑战 , 这个问题在依赖地面阵列的系统中是不可避免的 。 因此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设计要求使用一个安置在地球轨道上的信标卫星(即引导激光器) , 它将作为一个导体 , 把整个激光阵列连接在一起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学院的迈克尔·爱尔兰教授(另一位合作研究者)解释道:
“除非得到修正 , 否则大气层会使射出的激光束扭曲 , 导致其偏离预定的目的地 。 我们的建议是使用激光导星 。 这是一个带有激光的小卫星 , 从地球轨道上照亮阵列 。 当激光引导星在返回地球的途中穿过大气层时 , 它会测量大气引起的变化 。 我们开发了一种算法 , 可以利用这些信息预校正阵列发出的光线 。 ”
将宇宙飞船送到另一个星系需要一百万台激光协同工作
本文插图
当然 , 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 图拉·P·班杜顿加博士把这些工作比作摄星本身的最终旅程 。 下一步是 , 在受控的实验室环境中开始测试任务架构的一些基本元素 。 图拉·P·班杜顿加博士说 , 这包括开发一种校正大气失真的算法 , 以及研究各种组合小阵列以制造更大阵列的方法 。
图拉·P·班杜顿加博士表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所做的工作就是看看这个想法是否可行 。 “我们的目标是找到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 , 模拟它们 , 并确定它们在物理上是否可行 。 虽然这个提议是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团队提出的 , 但国际上正在进行更多的工作 , 为这个问题的其他部分提出独特而聪明的解决方案 。 将这些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 , 将项目变为现实 , 这将是令人兴奋的 。 ”
实际上 , “突破摄星”背后的科学技术在过去五年中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 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过去曾表示 , 这项任务可能会在2036年完成 。 这意味着人类可能会在本世纪60年代第一次看到邻近的恒星系统 , 其中可能还包括第一次近距离瞥见一颗潜在的宜居系外行星 。
【将宇宙飞船送到另一个星系需要一百万台激光协同工作】如果朋友们喜欢 , 敬请关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