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情报NBT暂停服务近一年,“即刻”重新回归,这些人为什么欢庆?( 二 )


新商业情报NBT暂停服务近一年,“即刻”重新回归,这些人为什么欢庆?
本文插图
【新商业情报NBT暂停服务近一年,“即刻”重新回归,这些人为什么欢庆?】新的版本还取消了私信功能 , 根据《晚点LatePost》的报道 , 这出于即刻在关停时期的思考 , 关系的核心是暧昧 , 当私信场景转向“story”下的私密聊天 , story的主题能为用户之间的社交提供缓冲 。
还有用户在即刻微博下宣泄着对微博的不满:“终于等到了 , 卸载微博第一天 。 ”而曾经最大的中文兴趣社区——贴吧并没有融入移动互联网 , 一位刚刚回归的即友吐槽:“终于能摆脱贴吧那个社区 。 ”
02 | 从内容聚合到兴趣社区
2015年4月上线时 , 即刻并不是一个逃离微博和微信等主流社交产品的“避难所” , 而是一款“基于兴趣的极简信息推送”产品 。 即刻创始人叶锡东曾经在Google工作 , 对搜索引擎信息获取效率不满后 , 他创业的出发点是创造一个不用每天搜索就能自动更新结果的内容产品 。
即刻一开始由10多人的编辑团队负责200个左右的主题更新 , 每天上线4个新栏目 。 2017年2月 , 即刻向用户开放自设推送提醒功能 , 用户可以自设筛选条件 , 但这个尝试很快放弃 。 即刻转向利用算法来为用户抓取推荐内容 , 由此大大提高了产品容量 。
在成立早期 , 即刻扮演的是互联网庞杂信息的过滤器和收集器 。 知名产品经理纯银在2017年曾经分析 , 即刻能选择极小粒度的内容聚合主题 , 并且主题设计锐利有趣 , 与Push功能结合 , 让产品个性化阅读的效果远好于同类产品 。
36氪在2017年2月对即刻进行报道时 , 即刻的用户已经超过400万 , 并且有50%的留存率 。 即刻似乎沿着叶锡东最初的思路顺利前进 。 在2016年9月27日 , 即刻小秘书帐号曾经发布一条动态:“大家放心 , 即刻既不会做社交也不会做社区 , 即刻有很明确的发展方向 。 ”
但从2018年开始 , 即刻开始转向UGC内容 , 并逐渐明确「同好社区」的新定位 。 这年12月即刻将原有“主题”升级为“圈子” , 并陆续新增了“群聊”和“话题”功能 。 林航接受专访时透露 , 即刻转型是求生欲驱使 。 对内容的精准度和质量的要求并不是绝大多数人的普遍需求 。
新商业情报NBT暂停服务近一年,“即刻”重新回归,这些人为什么欢庆?
本文插图
通过内容订阅 , 即刻聚集了一群有相同趣味审美的人 , 让平台具备了天然做社交的优势 。
相比完全根据兴趣建立的圈子 , 即刻基于具体话题衍生出的圈子 , 保留了一部分信息获取功能 , 也让圈子内部交流的目的更为明确具体 , 让内容的生产具备了更多原生动力 。
而且 , 创业初始的内容聚合产品为即刻筛选了一批希望高效获取信息的用户 , 这批用户更接近媒体、IT、投资等行业 , 同样具备更强的观点表达欲望 。 这样一群人实现的比较高质量和克制的讨论 , 支持即刻渐尝试从内容工具到兴趣社区的转型 。 信息聚合与社区社交在即刻中所占的比例开始发生变化 。
在2019年的6.0版本中 , 加入圈子和推荐圈子的聚合页从首页被挪到右上角的二级入口 , 新版本的首页则用来展示系统推荐的圈子内容和陌生用户动态 。 更重要的改动是“即刻日记”功能的增加 。 即刻日记的功能类似朋友圈 , 用户可以发送图文信息 , 通过关注和圈子关系被其他用户看到 , 发布24小时后 , 自动转为自己可见 。
新版本对信息获取能力的弱化 , 与对社交的强调 , 引发了一部分用户的不满 。 不少用户认为首页改动降低了信息信息获取的效率 , 内容聚合而不是兴趣社交才是自己来到即刻的初衷 。 瓦恁(叶锡东即刻ID)不得不在即刻为用户表示歉意:“我觉得我有责任和即刻镇的每一个不喜欢6.0版本的用户道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