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中国古代学子在哪里“高考”?( 二 )


大学士亲自担任主考
明清顺天府乡试 , 于农历子、卯、午、酉年举行 。 由于北京冬天太冷、夏天太热 , 只有春秋温度比较宜人 , 所以乡试的考期定在该年度的秋季八月 , 分三场举行考试 , 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 故乡试又称“秋闱” 。
顺天府乡试 , 不仅考场——北京贡院的规格高 , 而且主考的规格也高于其他省 。 据清代末科探花、翰林院编修商衍鎏所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载:“考官……明初由监临、提词等官延聘 , 或为教职 , 或为儒士 , 其用京官典试自嘉靖戊子始 , 参用翰林自万历乙酉始……康熙十年从御史何元英之请 , 考官专用进士出身之员 , 然举人出身者尚间有之 。 雍正三年颁考试典试官之令 , 始限翰林及进士出身部院官 。 自是以后 , 顺天主考用一二品大员 , 各省主考分大、中、小省 , 用侍郎、阁学、翰詹科道及编修检讨不等 , 亦有用内阁与各部之进士出身者 。 ”
清后期 , 担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的甚至是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内阁学士、尚书等朝廷大员 。 乡试期间 , 京城各部衙门几乎倾巢出动 , 一起参与贡院内外的各类服务 , 如此盛况只有在京师才会出现 。
直隶省地处京畿地区 , 根据清行政区划直隶省包括顺天府、保定府、承德府、永平府、河间府、天津府、正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宣化府、遵化州、易州、冀州、赵州、深州、定州等六州十一府 , 并于康熙八年(1669年)将保定府定为省会治所 。 按制度 , 直隶乡试应在保定府举行 , 然而因直隶省朝廷不设贡院 , 不派主考 , 所以直隶省的生员都在顺天府参加乡试 。
顺天府乡试的考生除了有直隶各府、州、县官学生员和东北奉天府学生员外 , 还有八旗生员、国子监贡监生、规定品级以上的在京官员亲属生员 , 以及大量的书院生员 , 开考规模全国最大 。
【爱历史】中国古代学子在哪里“高考”?
文章图片
▲北京贡院“为国求贤”坊
“冒籍渊薮”
由于地处京畿 , 顺天府乡试录取举人的名额始终是全国第一 。 清乾隆九年(1744年) , 顺天府乡试录取举人达213人 , 而江南贡院乡试包括江苏、安徽一共才录取举人114人 , 浙江贡院乡试录取举人94人 。 江浙一带乡试举人录取比例为145∶1 , 而顺天府的录取比例则是20∶1 。
一些不安分的廪生 , 为贪图蝇利 , 将外省之人假认作自己的弟侄姻亲 , 迁入本人户籍之下 , 等于获得了顺天府乡试的入场券 。 结果使得顺天府冒籍之风泛滥成灾 , 被称为“冒籍渊薮” 。
每届大兴和宛平二县有75个名额 , 可是本地人每年只能考上二三十人 , 这令本地人不高兴了 。 一方面是冒籍的人越来越多 , 另一方面来京冒籍的人 , 江浙地区成绩好的人多 , 本地人考不过他们 , 这自然引发了本地士民强烈不满 , “众论沸然 , 本籍之人 , 甚不心服” , 甚至举报到了朝廷 。
清廷不得不出面干预 , 拿出了一套稽查冒籍现象的对策 。 尤其是加大了审查应试者口音的力度 , “该县及该府尹于府县考之前详加审音” , 即大兴、宛平二县考生必须接受五品审音御史的测试 , 京腔京韵无事 , 若操江浙吴地口音的 , 即是冒籍无疑 。
【爱历史】中国古代学子在哪里“高考”?
文章图片
▲被德军拆毁前的北京贡院
清廷还制订了审音御史严格的回避制度 , 大兴、宛平户籍的官员不能参加审音 , 南方省籍的官员也须回避 , 就是为了防止因乡情“明知而故隐之” 。 甚至还要把“审音”的对象扩大到顺天、天津二府 ,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规定:“凡顺天所属州县及天津府属 , 均将应考童生 , 照大兴、宛平两县之例 , 严加审音具结 , 申送学政存案 。 ”(完)(原标题:为国取士的“格子间”)(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刘永加
责任编辑:赵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