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陈赓兵团打仗很好,却因“点名不答到”,被刘伯承严厉批评

作者:闪闪
解放战争时期 , 陈赓率部挺进豫陕鄂 , 连战连捷名震天下 , 敌人因为损失巨大 , 一说起对手 , 常常把陈赓放在“刘、邓”之后 。
【历史故事】陈赓兵团打仗很好,却因“点名不答到”,被刘伯承严厉批评】中原野战军成立之后 , 刘伯承和陈毅去陈赓兵团视察 , 因为兵团干部长时间在外领兵作战 , 所以很盼望首长的到来 。
【历史故事】陈赓兵团打仗很好,却因“点名不答到”,被刘伯承严厉批评
文章图片
大家以为 , 首长这么久没来了 , 部队又打了不少胜仗 , 这下应该能得到首长的表扬 , 可刘伯承在点名的时候 , 陈赓兵团的不少干部 , 不知为何要点名 , 有的站起来答一下 , 有的不知所措 , 有的窃窃私语交头接耳 , 没谁答应一声“到” 。
刘伯承治军一向严格 , 看到干部们这么随意 , 严肃批评了部队散漫 , 甚至用了“稀稀拉拉、各自为政”的字眼 。
陈毅在讲话中 , 也强调了部队纪律的重要性 , 说百万大军要有百万大军的样子 , “装个舅子要像个舅子” 。
【历史故事】陈赓兵团打仗很好,却因“点名不答到”,被刘伯承严厉批评
文章图片
关于此事的经过和原因 , 要从1947年7月说起 。 根据主席的战略部署 ,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 而陈赓兵团 , 一路挺进到豫陕鄂 。
刘邓大军因为吸引了敌人主力 , 所以打得非常艰苦 。
反观陈赓 , 到了河南发展得很好 , 不仅仗打得漂亮 , 相比而言也更加富裕 。
他的特点是战术灵活 , 自红军时期领兵打仗开始 , 吃亏的局势早早撤走 , 然后在全面劣势当中 , 寻找局部的优势 。
就在敌人误认为 , 陈赓只会打运动战的时候 , 他在1948年3月血战古城洛阳 , 敌人最后的精锐 , 锁在几栋高楼当中 , 妄想着等援兵到来 。
我方干部习惯了以往的运动战 , 想放弃敌人最后的一点点阵地 , 反正目的已经达到了 , 索性撤出洛阳 。
陈赓下死命令 , 务必全歼洛阳残敌 , 否则跟搬物资有什么区别?最终在他的坚持下彻底歼灭了洛阳残敌 , 啃下了中原硬骨头 。
【历史故事】陈赓兵团打仗很好,却因“点名不答到”,被刘伯承严厉批评
文章图片
(我军攻占洛阳敌206师部)
因为敌援军已经来到 , 所以陈赓打完洛阳迅速撤走 , 这时候难题推给了敌人 , 因为敌人的兵力本就不多 , 是继续驻守洛阳?还是放弃洛阳?
敌人选择前者 , 即使工事已经被破坏 , 但他们也不愿意放弃大城市 。
陈赓立刻杀了个回马枪 , 二打洛阳更加轻松 , 打完此战之后 , 敌人不敢再踏入古城洛阳半步 。
谁说陈赓只会打巧仗?烈士血染牡丹红 , 红旗猎猎遍古城 , 攻坚同样手到擒来 。
【历史故事】陈赓兵团打仗很好,却因“点名不答到”,被刘伯承严厉批评
文章图片
(陈士渠和陈赓在洛阳前线合影)
虽然说打大城市很艰难 , 但打城市的收获 , 的确比县城丰硕很多 。
举例来说 , 华东的宋时轮支援中原地区 , 因为长途行军所以部队不仅疲惫又没钱买菜 , 陈赓直接送去5万银元做菜金 。
敌人在河南损失巨大 , 于是在各种场合 , 将陈赓排在“刘、邓”之后 , 视为强敌 。
陈赓谦虚地认为 , 自己之所以打得顺利 , 除了战士们意志顽强之外 , 主要是刘邓大军吸引了敌人的主力 。
【历史故事】陈赓兵团打仗很好,却因“点名不答到”,被刘伯承严厉批评
文章图片
也因为陈赓连续攻克重镇和战略交通线 , 迫使蒋氏从大别山调兵来战 。
中原犹如棋盘 , 刘邓在大别山艰难苦战 , 而随着敌人的部分兵力被调走 , 所以他们这边的压力自然减少了很多 。
放在今天来看 , 千里挺进大别山 , 是我军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 牵制了敌人大批主力 。
部队通过大别山根据地 , 剑指蒋军的南京和武汉 , 为后续的战略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
可放在当时来说 , 需要做很多的解释工作 , 要让战士们理解 , 为什么放弃重武器 , 千里奔袭入大别山 。
所以刘、邓、陈准备专门找个时间 , 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 , 讲清楚主席战略部署的重要性 。
陈赓兵团在同年4月控制了豫西 , 而随着大别山的战斗结束 , 刘邓两位首长 , 也进入了豫西地区 。
陈赓得知此事很高兴 , 于是命令战士们 , 将一大车的通信器材 , 送到首长的指挥所 , 这无异于雪中送炭 。
对于首长来说 , 他们前段时间在大别山打得很苦 , 正急缺电话线和通信设备;反观陈赓这边作战顺利 , 所以底子“厚得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