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余秋雨为去西北寻找“阳关”,递交23封辞职信,贾平凹:难得人才

有人说我是走得最远的文人,这我承认。我喜欢走来走去——余秋雨
文化苦旅|余秋雨为去西北寻找“阳关”,递交23封辞职信,贾平凹:难得人才】他是从小便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少年,大学进入理想学府学习戏剧文学;他是在家破人亡之下孤苦度过好几年的青年,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了人生好几年的时光;他是从来没有放弃过生活信心的青年,渡过难关后仍然醉心于创作。
文化苦旅|余秋雨为去西北寻找“阳关”,递交23封辞职信,贾平凹:难得人才
文章插图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对文学的热爱,才使得他在熬过重重苦难之后,得以成为一代文学大家。但是就在他得以担任校长职务,并且有望升迁的时候,他却为着自己心目中的文学理想,辞去了这一切,投身于西北,寻找中国文化的痕迹。
余秋雨一生醉心文学,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坚定地投身于文学,最终创作出了《文化苦旅》这样的代表作,就连贾平凹都夸赞他为:难得的人才。
少时经历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人,他小时候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起大落,可以说是非常顺利地长大,并且成功地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大学,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戏剧文学。
文化苦旅|余秋雨为去西北寻找“阳关”,递交23封辞职信,贾平凹:难得人才
文章插图
但是在他读完大学后,这样的好生活便离他而去。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在这期间,他的父亲因为被诬陷而被关押,叔叔也因为被迫害而死亡。至亲的家人接连出事,这让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他本人还没来得及缓过劲儿来时,就被下放去服劳役,非常艰苦。
但是在此期间,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与命运的抗争,也没有放弃过自己所热爱的文学,哪怕是自己的境遇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他仍然在研读文献,编写教材。后来,革命结束,他也终于得以重新回到上海。
有了这段经历的他对于戏剧文学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后的十余年里,始终坚持着创作,并且成就斐然,不仅对戏剧史有了更为专业地探究,其所编写的教材更是极其权威,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文化苦旅|余秋雨为去西北寻找“阳关”,递交23封辞职信,贾平凹:难得人才
文章插图
而他在戏剧文学领域的成就也收获了许多专业人士的认可,他们一致认为余秋雨是最适合的教授人选,将他推举为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后来他的才华又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当选为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校长。他当时还十分年轻,是全国最年轻的一位校长。
即便当时有许多事务缠身,他也从来没有放下过自己对文学的追求,甚至为了感受中国文化,他放弃了当时的仕途和校长这一职务,选择孤身一人跑去西北,探索中国文化。
难得人才
他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是: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递交了23封辞职信之后,他终于实现了心愿,得以一身轻松地踏入西北,这个中国文化的遗址所在之地。
文化苦旅|余秋雨为去西北寻找“阳关”,递交23封辞职信,贾平凹:难得人才
文章插图
那里气候环境不算好,对于故址的记载又十分模糊,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到底如何,余秋雨也并不知道。但是,前路的未知不能阻止他追寻的脚步,他一路边走边打探,循着各种蛛丝马迹,终于,黄天不负苦心人,在一片沙漠之中,他找到了屹立于其中的一块石碑,正是刻着四个大字的:阳关故址。
仿佛只有置身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在写“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茫茫的大漠之中,孤身一人,身边只有大自然的风呼啸而过的声音,而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当中,是那样的渺小,仿佛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文化苦旅|余秋雨为去西北寻找“阳关”,递交23封辞职信,贾平凹:难得人才
文章插图
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对古时文化路线的探索,使得余秋雨收获颇丰。他此行十分艰难,恶劣的天气和前路的未知都给他带去了阻碍。但是正是因为这些艰难的经历,使得他对于一些事情的理解更加透彻,在回来之后更是创作出了《文化苦旅》这本经典之作。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是因为他走遍了文化之路,才能体会“苦旅”的各种滋味,才能被贾平凹称赞为“难得的人才”
心灵之旅
文化苦旅|余秋雨为去西北寻找“阳关”,递交23封辞职信,贾平凹:难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