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色|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一日三餐,离不开碗,碗与我们紧密相连。
细细想来,人的一生和碗有太多相似之处。
我们应虚心向碗学习它的生存之道。
美色|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文章插图
碗盛得下山珍海味,也咽得了野菜粗粮,装得了千年美酒,也喝得了平淡凉水。
碗尝遍了酸甜苦辣咸,才知世间百味的不同。
人生如碗,尝遍人生悲欢,体会人情冷暖。
喜怒哀乐,皆是生活的滋味,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曹雪芹,一部“红楼”天下知,书里的悲欢离合,亦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他出生于江宁名门望族,早年过着锦衣玉食、富贵风流的日子。
在家被祖母宠着,每日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吟诗作画,斗草簪花,过着悠闲自得,不知人间疾苦的蜜糖生活。
前半生衣食无忧,后半生的境遇却急转而下,到了不得不卖田度日的境地。
家被抄后,曹雪芹开始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为生活奔波,为了家族复兴而努力,勤奋读书、访师觅友。
但正因有了这番经历,曹雪芹对人生才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
陈奕迅在《苦瓜》里唱道:
吃得了苦你才知道何为甜,有了苦的滋味,才不会觉得甜过于寡淡。
美色|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文章插图
美色|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文章插图
古往今来,大多数的碗都以圆形为主,不管造型如何变,其构造都是接近圆。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取两块大小相同的泥块,一个做成方形的碗,一个做成圆形的碗,我们把圆形的碗加满水,然后倒进方形的碗里就会溢出来,圆形的碗盛的更多。
美色|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而且,在储存碗的时候,方形的碗不易存放且容易磕碰,圆形的碗可以叠放在一起,容易储存。
碗因为少了一些棱角,它的容量就大了,与别的碗之间的碰撞就少了。
人也是如此,要懂得方圆有度,不可过于莽撞,意气用事。
曾国藩早年间由于太过彰显自己的锋芒,不懂收敛,说话得罪了不少人,这让他在仕途上遇到很大的阻力。
之后他开始反思,学着收起锋芒,虚心倾听他人意见,发现别人的长处,在秉持傲骨的同时,与人相处言辞谦恭,这才使他后来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平步青云。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留天真。
美色|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文章插图
美色|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文章插图
一只耐用的碗有这两个特点:
一是底部比边缘略厚,基础打的好,上面才能承载更多食物。
二是大部分的碗都是从下往上逐步变宽,由少到多,逐次增加,才更稳定。
人也是如此,打好基础,才能走的更稳;从一点一滴积累,后面的路才会更好。
纵观历史,成大事者,皆需在时间里慢慢积累。
三国诸葛亮,日常多看书,多出去体察世态人情,才能坐在茅屋里和刘备畅谈天下事。
西汉司马迁阅尽千百本史书,历经十三年,潜心打磨,才成“史家之绝唱”。
明代李时珍,访百川,行千里,历经二十七年,遭遇重阻,构建古典医学巨著。
所以先有“厚积”,才能“薄发”。
我们只有不断增加人生的厚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在优胜劣汰的潮流中脱颖而出。
《荀子·劝学》有云:
在人生风雨中深深扎根,然后才能枝繁叶茂,屹立于天地间而不惧风雨袭击。
做人如碗,把底座打好,才能经得起岁月,结实耐用。
美色|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文章插图
美色|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文章插图
一堆散土如何变成一只结实的碗?
匠人先加水把土变成泥,再把泥捏造出碗的模型,最关键的一步是,把碗胚放入熔炉经过高温炙烤,最后再次打磨,才能变成一只好用的碗。
如果温度不够,或者边缘没有打磨好,那么这只碗就会变成残次品,被人遗弃。
人也是如此,无磨练不成材,不经一番彻骨寒,难闻梅花扑鼻香。
王阳明的一生,是艰难的、困顿的、危机四伏的,而在他自己,却又是坦荡的、光明的、洒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