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风者谈育儿|她生活得怎样,还记得“全国第一例试管婴儿”吗?如今32年过去了
生儿育女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 , 目前我国不孕不育发生率高达10%-15% , 也就是说 , 每200个家庭就有2-3个正在面对不能生育的苦恼 。 这些千千万万没有办法正常受孕的夫妻 , 只能通过“试管婴儿”技术拥有自己的亲生骨肉 。
试管婴儿技术最先起源于欧洲 , 1978年7月25日 , 全球第一个试管婴儿在伦敦的一家医院通过剖宫产降生 , 而我国的第一例试管婴儿出生于1988年 , 32年过去了 , 如今她还好吗?
文章图片
从1984年开始 ,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张丽珠教授和她的同事们 , 根据从海外获取的有限经验 , 结合我国国情 , 开始了试管婴儿的研究工作 。 当时 , 这项技术并不为大众接受 , 许多人担心从试管里培育出的孩子存在身体上的缺陷 , 出现健康问题或长成畸形怪物 。
几年来 , 张教授和她的助手们一步步攻克了技术上的难关 , 开展了十余次的胚胎移植 , 均以失败而告终 。 1987年5月 , 甘肃礼县盐官镇的民办教师郑桂珍和丈夫左长林慕名而来 , 郑老师因双侧输卵管堵塞无法生育 , 他们希望能在张教授这里能圆了自己20年的求子梦 。
文章图片
1987年6月24号 , 郑老师的试管婴儿的培育正式开始 , 12天过去了 , 郑老师被确诊早孕 , 随即出现妊娠反应 , 半个月后超声下出现了胎心搏动 。 医生们对这个小生命倾注了极大心血 , 医院特地准备了一间专用病房 , 一个科研班子专门为郑老师和她腹中的胎儿服务 。
1988年3月10日8点56分 , 郑萌珠在众人期盼的目光里呱呱坠地 , 新生儿体重3900g , 身长52cm 。 辛苦了近一年的张教授把这个珍贵的宝宝抱在怀里 , 心里万分感慨 。 因为这个美丽的小姑娘不仅是她父母辛勤孕育的结晶 , 更是医生们刻苦攻关的成果 。 从此 , 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翻开了新的一页 。
文章图片
父母早就给新生儿起好了两个名字 , 郑萌珠是大名 , 萌是萌芽、开始的意思 , 因为她是我国的第一例试管婴儿 , 也是他们家的第一个孩子 , 珠是珍珠 , 父母希望她能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 。 郑萌珠的小名叫“雍龙” , 因为郑老师夫妻到北京第一次去了雍和宫 , 1988年是龙年 , 预示着“龙抬头”的吉祥征兆 。
因为郑萌珠身世特殊 , 她的成长注定受到外界的普遍关注 。 她在8个月的时候已经开始会喊爸爸妈妈 , 1岁就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 , 大约1岁半就学会走路 , 两岁能唱简单的儿歌 。 她身体和智力发育状况都很好 , 平时很少感冒发烧 。
文章图片
生性活泼好动的郑萌珠两岁时身高达到85cm , 体重也达到12.25Kg 。 她好奇心很强 , 活泼好动 , 喜欢玩 , 在随访采访人员追着给她照相时 , 她显得无拘无束 , 一会儿推着小车跑 , 一会儿又拉着爸爸妈妈玩耍 。
文章图片
2009年 , 郑萌珠已经出落成20多岁的大姑娘 , 这年她高中毕业 , 考入西安西京学院 , 成为一名大学生 。 大学毕业后她又回到出生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 现在是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 , 负责病案管理 。 她性格随妈妈 , 爱说爱笑 , 人缘好也非常敬业 。
文章图片
在生殖医学中心 , 不少患者都因为多年求子不得而心情焦虑 , 经常有人奔着郑萌珠而来 , 很多不了解内情的患者直接要求挂“郑萌珠”的号 , 也有不少人提出要见她 。 郑萌珠经常跟慕名而来的人聊天 , 帮他们放松心情 。 她知道 , 那些绝望的患者看到她就像看到了一束光 , 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坚持下去的希望 。
- 小爸爸育儿|胎儿这个月进入“猛长期”,孕妈别拖后腿了,怀孕后
- 齐姐育儿|也不是安检仪,而是这个东西,胎儿最“怕”的辐射:不是X射线
- 贝贝豆育儿课堂|除了形状之外,孕症差异更闹心,上怀肚和下怀肚的差异没那么简单
- 豆丁妈妈育儿记|新手妈妈赶紧对照检查,宝宝一吃奶就哭是咋回事?4个原因
- Nini奶爸育儿记|乖宝宝原来是这样诞生的,做妈妈的不要“太勤快”
- 暖妈育儿经|家长要学会说这3句话,孩子才会有出息,李玫瑾:如果孩子总顶嘴
- 小康育儿|引发网友争论,父女的亲昵界限应该在哪里,贝克汉姆和女儿亲吻
- 育儿知识爱分享|再看如今多多的现状,网友:谁不想要?,黄磊女儿染发化妆被吐槽
- 两口育儿|面对孩子,家长怎么做才能教育好孩子?,夸奖和鼓励、嘲讽和讽刺
- 育儿分享会|差距一目了然,少女胯和妇女胯有啥区别?看看欧阳娜娜再看看戚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