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西魏苏绰的六条诏书:帮助西魏国力增强,具体内容是什么( 二 )


对于那些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人 , 要由里正、保长将名单上报到郡县 , 由太守、县令根据情况进行处罚 , 起到惩一儆百的作用 。 春耕、夏种、秋收、冬食 , 春、夏、秋 , 这三个季节都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 , 其中一个季节没有做好 , 粮食就吃不到嘴里 。 因此 , 先王曾说过;"一夫不耕 , 天下必有受其饥者;一妇不织 , 天下必有受其寒者 。 "如果在这三个季节里 , 不让人去从事农业生产 , 这就是想让人去死啊 。 对于劳动力少的农户以及没有耕牛的人家 , 要让他们之间互通有无;在三农的间隙以及阴雨连绵的日子 , 还要鼓励百姓们种植桑树果木、培育蔬菜、饲养家禽 , 等等 。 为政忌讳过于琐碎 , 过于琐碎了 , 百姓们就会厌烦;同时 , 鼓励农业生产时又不宜太多泛泛 , 泛泛而谈 , 百姓们就会懈怠 。 因此 , 善于治理百姓的官员能够做到繁简适中 , 因此 , 《诗经》上说∶"不刚不柔 , 布政优优 , 百禄是求 。 "
【爱历史】西魏苏绰的六条诏书:帮助西魏国力增强,具体内容是什么
文章图片
四是选拔贤能善良之人 。 天生万民 , 不能自己管理自己 , 所以才立了君主来治理;君主独自一人也不能治理 , 所以才设置百官辅佐 。 因此 , 能够选拔出贤能之臣 , 国家就会安定 , 选拔不出国家就会混乱 , 这非常正常 。 如今的地方官员身边都有佐吏 , 刺史、太守都是朝廷任命 , 州郡的佐吏全是刺史、太守自行任命 。
很长时间以来 , 选拔州郡的地方官全看门第 , 根本不问是否有才能;挑选佐吏 , 只看能否写出一手文章 , 从不看此人的品行 。 门第代表着前辈的爵位 , 左右不了后代子孙的愚蠢;能否写出文章 , 不过是小才能 , 品行照样会轻浮虚伪 , 因此 , 现在选拔官吏 , 要不论门第 , 只看才能 。 如果能得到有才能的人 , 自然可以从奴仆一下子提拔为宰相 , 伊尹、傅说就是个例子 , 何况是当个地方官呢?如果没有才能 , 像丹朱、商均他们虽然是出自帝王之家 , 也不能守住一百里的封地 , 何况是公卿之后呢?选拔有才能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够治理百姓 , 如果有才能又很正直 , 就会把他自己的才能用于治理百姓上 , 如果有才能却奸诈虚伪的话 , 此人肯定会利用官职为非作歹 , 岂能达到治理百姓的目的?
【爱历史】西魏苏绰的六条诏书:帮助西魏国力增强,具体内容是什么
文章图片
因此 , 选拔才能之人的前提是 , 必须先考察此人的品行 , 品行好的才加以举荐 , 品行不好的 , 要予以摒弃 。 但是 , 如今负责选拔人才的人总是说天下没有贤才 , 不知道举荐谁 , 这是没有深入思考 , 并非合适的言论 。 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人说过∶"明主聿兴.不降佐于昊天;大人基命 , 不擢才于后土 。 "说的是当世的君主只能选拔使用当代的人才 , 处理当前面临的问题 , 因此 , 后代的君主不可能去重用前代的大臣 。
孔子曾经说过∶"十室之邑 ,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 "哪能说天下没有贤才呢?只是没能积极寻找、认真选拔而已 , 也有可能是因为没能把选拔出来的人才放到他最能发挥自身才能的位置上去 , 所以才说找不到人才 。 古人说过∶"千人之秀曰英 , 万人之英曰俊 。 "如今 , 才能堪当一官 , 品行闻名当地的 , 岂非接近于英俊之士了吗?只要能坚持挖掘 , 认真选择 , 必定能去伪存真 , 找到各地最好的人才 。 没有经过打磨的美玉 , 与瓦石无异;没有奔腾的良马 , 与驽马混杂在一起 。 等到把美玉打磨 , 令良马飞奔 , 美玉与瓦石 , 良马与驽马 , 才能分出高下 。 贤能之士在未被重用之前 , 混杂在凡人之间 , 与众人又有什么两样!只有交给他们任务 , 责成他们取得成效 , 然后你才能发现他们的确与凡夫俗子们截然不同 。
当姜太公钓鱼、百里奚贩牛、宁戚击牛角、管仲三次失败的时候 , 人们谁能看出他们是贤才呢?等到他们登上朝堂 , 数十年间 , 立下大功 , 这时人们才看出他们是奇士 , 于是 , 后世的人们到处称赞他们 , 不绝于口 。 像他们这四个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 , 是不世出的人杰 , 即便如此 , 在他们没有遇到明主之时 , 也不能显得与凡夫俗子们有什么不同 , 何况比他们才能低一点的人才呢?如果君主一定要等找到像姜太公那样的人才去使用的话 , 那千年也难遇到;一定要等找到像管仲那样的人才用 , 那一百代也找不到 。 为什么这样说呢?人才都是从底层一步步上来的 , 功劳也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 哪有尚未委任就已经建立了大功 , 还未重用就已经发达了呢?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 , 那么就能够找到贤才 , 天下之事就没有做不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