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首《悯农》诗很多人都很熟悉,尤其是第二首可谓妇孺皆知。这两首诗更是反映民间疾苦的经典之作。
很多人对诗很熟悉,但却不是很了解这两首诗的作者。这首诗背后的作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是否“人如其诗”呢?
这诗的作者是唐代李绅。
文章插图
李绅的这两首诗写于举进士之前。宋代计有功所编的《唐诗纪事·卷三十九》记载说,李绅曾以《悯农》二首求之于时任御史的吕温,深受吕温赏识,并称赞说:“斯人必为卿相”,说李绅一定能当宰相。最后,李绅真的当了宰相。李绅也因这两首诗被称为“悯农诗人”。
李绅的这种悲悯情怀也源于其从小的生活。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父在武皇朝任中书令,父亲长期在乌程等江南诸地任县令。但他出生时已经家道中落。六岁时,其父病逝,由母亲抚养,并亲授经义。
李绅早年的贫困和四方游学经历,使他很早就接触到了社会的底层,对社会民生体会较深,这也有助于其创作《悯农》和《新题乐府》20首,这些诗中包含着他的政治理想和入仕情怀,也使他在诗坛上获得了声誉。
元和元年(806年),李绅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因与他为官执政的追求相去甚远,内心不爽,于是“不乐,辄去”,一纸辞呈炒了朝廷,舍弃别人求之不得的官职,去游历江南了。
时任镇海节度使的李锜仰慕李绅的诗名,征召他到幕府就任掌书记。李锜为官不正,无人敢言,李绅多次劝谏无果,之后李锜谋叛被下狱。李锜被杀后,李绅获释。此后,李绅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 李锜|写出《悯农》的诗人,真的是慈悲为怀“人如其诗”吗?】元和四年,李绅入朝为秘书省校书郎。他曾在长安应举时就与元稹、白居易以诗论交,此次入京任职,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元白”二人切磋诗文。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诗体,也就是著名的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创作,直面社会现实,反映民间疾苦,“惟歌生民病,但愿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以此来推动社会变革。
对此,李绅一气呵成《新题乐府》20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感,揭露社会时弊,反映民生疾苦,发出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呐喊,以及推进社会变革的强烈呼声。
初入仕的李绅敢于直面权贵,敢于仗义执言,所以也曾施展才干,做出过一些政绩。
比如:任寿州刺史时,治理霍山虎患,为当地茶农解除后顾之忧;在浙东观察使任上积极赈灾,还重修了曾经寄读过的天宫寺;任河南尹及宣武节度使时,更是以执法严峻闻名,曾严惩当地的豪强恶少。
李绅对百姓的关心,对民生的关注,从他前期的诗文中都能感受到。但是,李绅后来官居高位,又卷入朋党之争,渐渐沾染了官僚习气,便不再是那个有着善良心性,悲悯情怀的人了。
据野史记载,李绅做了司空后,生活也过得相当奢侈,据说“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就是因他而来。
李绅曾经邀请刘禹锡赴宴,宴会上不仅有山珍海味,还有娇娥靓女、歌舞伴酒。
酒酣之下,刘禹锡对这位陪酒的美女也十分中意,于是便当场挥毫写下了《赠李司空妓》这首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李绅倒也豪爽,当场将刘禹锡相中的一名舞伎慷慨相赠。
刘禹锡的诗意是:这种宴席的排场对李绅而言已经司空见惯了,想到普通百姓的艰难生活,却是自己断肠。由此,李绅生活的豪奢可见一斑。
文章插图
还有两件事,让李绅被扣上了人品低劣、无情无义的帽子。
《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绅发迹之前,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中作客,每次见到李元将都称呼"叔叔"。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因为要巴结他,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为"侄",李绅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
还有一个姓崔的巡官,与李绅有同科进士之谊,有一次特地来拜访他,刚在旅馆住下,家仆与一个市民发生争斗。得知是宣州馆驿崔巡官的仆人,李绅竟将那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来,说:"过去我曾认识你,既然来到这里,为何不来相见?"崔巡官连忙叩头谢罪,可李绅还是把他绑起来,打了20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时,吓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声。
- 杜运燮|《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本书,一所名校,一个诗派
- 墨戏|这一曲《墨戏》,或许只有她能写出来
- 论文选|陆祖鹤书法论文选《书道之悟》出版
- 座谈会|《陈家镛传》北京首发 纪念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诞辰百年
- 藏品|《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叙述者|疼痛不是生活的全部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新书掠影|读书 | 社会史
- 秋菊|青未了‖咏菊
- 伤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有坚强的人格,都源于生活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