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广艳|古代科考如何防止作弊?大诗人温庭筠如何做了著名“枪手”?( 二 )


那么古代对作弊现象采取什么方法防范呢?大概有五六种 , 概括起来就是:一、锁院以防漏题 , 就是防止题目泄露要严格;二、搜检以防夹带 , 进考场仔细搜身;三、监考必须严格;四、实行糊名誊录制 。
这项制度是从宋朝开始的 。 宋太宗时 , 根据名臣陈靖的建议 , 对殿试实行糊名制 。 后来 , 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 。 但是 , 糊名之后 , 还可以认识字迹 , 后又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 , 将考生做完的试卷找专人另行誊录 。 这样考官评阅试卷时 , 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 , 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 。 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私情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五、用帘子把各考试的号房隔开 , 以防考生之间传递消息;六、有必要时进行复试等 。
【田广艳|古代科考如何防止作弊?大诗人温庭筠如何做了著名“枪手”?】对打击科考作弊现象 , 朝廷也是煞费苦心 , 历朝历代都采取了非常严厉的办法 。 史载 , 仅清代从顺治到咸丰七朝之间 , 科考舞弊案就处死了37人 , 包括一品大员 。 但由于通过科举当官这条路实在诱人 , 总有人铤而走险;再加上人为财死 , 鸟为食亡 , 总有一些为了挣钱的考霸出来当枪手 。 这在《新唐书》《容斋随笔》等史料中都有记载 。 这里咱们主要来谈谈枪手这一现象 。
(二)科举史上“名”枪手的交易
当然考生同枪手之间是一种交易 。 清朝学者钟毓龙在《科场回忆录》中就曾记载了雇主与枪手之间的交易详情:枪手价格为前三后三 。 未入场之前 , 先付银三百两;考后出榜 , 若未考中则已 , 若考中则再付三千 , 即为后三 。 若考生考中后耍赖不给枪手钱怎么办?毕竟是作弊现象 , 也不能告官啊 。 这当然也有绝招 , 就是考生事先写个借据 。 比如是秀才王二要考举人 , 借据这样写:举人王二向(枪手)某某借白银三千两买房子 。 等到发榜之日 , 若这位秀才中举了 , 当然枪手可凭借据要钱;若没有中举 , 那么王二还是秀才 , 不是举人 , 那么枪手想敲诈他也没门 , 因为借据上写的是举人王二借的钱 。
田广艳|古代科考如何防止作弊?大诗人温庭筠如何做了著名“枪手”?
文章图片
有了这个公平的交易法则 , 枪手这种交易可谓历代都有 。 不过这毕竟是一种幕后交易 , 不够光彩 , 虽然史上不少 , 但很少真正“出名”的枪手 , 因为一旦他出名还不死定了?所以枪手甚至比刺客还要隐姓埋名 。 因为刺客还真有不少成名的 , 而枪手极少 。 不过在明代《泾林续记》里还是记载了一位枪手的故事 。
有个叫孙某的(饶是被记了下来 , 但作者为了考虑对方的名声 , 还是只提姓不提名)考生家里比较有钱 , 想考举人 , 但水平不行 , 于是想贿赂考官(他还真认识考官) , 但考官不想担风险 , 于是给他推荐了一位叫钱文台(估计是化名 , 还姓钱)的枪手代考 , 结果考中 。 孙某不但给了钱文台不少钱 , 后来他当了某地的通判 , 在其仕途十余年来还屡次照顾钱枪手 , 屡次给他钱财 , 可谓知恩图报之人了 。 而那位考官居然给考生推荐枪手 , 可见当时枪手这一行还挺吃香 。
历史上还有一位成“名”枪手 , 即清末的胡衍鸿 , 他也是一位举人 , 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的 。 当时他想去日本留学 , 但没有足够的钱 , 于是曾两次当枪手 , 帮人中了两次举 , 共获6000块大洋 。 当时这笔钱也算是很丰厚了 , 去日本留学绰绰有余 。 这件事之所以被人记了下来 , 是因为这位枪手去日本留学是为了以后干革命 , 所以他的行为就有了正面意义 。 不过历史上最著名的枪手当属唐朝的著名诗人 , 即“花间派”词宗温庭筠了 。
(三)史上“第一枪手”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约866) , 原名岐 , 字飞卿 , 唐代著名诗人、词人 。 他是唐朝中后期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 而且还是唐初著名宰相温彦博之后 。 此人自小天赋异禀 , 才华横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