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95后文物修复师的故事

2020年底 , 江苏淮安设立了第一个考古工作站 , 几名95后文物修复师放弃了光鲜亮丽的都市生活 , 毅然选择来到偏远古镇 。 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 , 他们修复了近千件文物 , 吃住都在考古研究所里 , 用指尖唤醒了沉睡的文物 。 他们说 , 想用自己的守护力量 , 让蒙尘之宝窥见旧时风光 。
背上行囊从四方相聚
95后修复师:热爱可抵一切漫长
6月5日 , 正逢周末 , 从离淮安主城区45公里的岔河镇 , 再穿过几个村落 , 现代快报采访人员来到了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岔河工作站 , 95后文物修复师们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忙活着 。
【爱历史】95后文物修复师的故事
文章图片
△三人正修复文物
推开那扇吱吱作响的木门 , 三名修复师正在修复陶器 , 三张桌子、一个陈列架 , 就是他们三人的"家当" 。 和印象中不同 , 如今 , 愿意修文物或者拥抱历史的人 , 不只有年过花甲的老师傅 。 坐在临窗位置的修复师鲁大典就是名99后 , 白净的脸庞上架着圆框眼镜 , 身着白大褂 , 眉头微微皱起 , 正拿着牙刷清理陶器碎片上的泥垢 , 随后进行打磨拼接 , 他说现在修复的是一片墓群出土的一批陶器 , 手上这件文物花个三四天就能修好了 。 "修复师听上去高大上 , 其实我们的工具也非常接地气 。 "说着 , 鲁大典向采访人员介绍了他平常用的锉刀、胶水、剪子等工具 。
【爱历史】95后文物修复师的故事
文章图片
△鲁大典讲述高脚杯的故事
生于咸阳 , 学于西安 , 这两座城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耀眼的历史遗存 , 让鲁大典从小耳濡目染 , 一丝"复活"文物的信念就此而来 。 2021年 , 为了探索不同地方出土文物的差异 , 让自己多见世面应对不同难题 , 鲁大典从家乡坐了16个小时的火车 , 来到了淮安 。 "从小我爸妈带我旅游 , 我专挑有名胜古迹的地方 , 后来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播出 , 让我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 "鲁大典说 , 他找到了精神支柱 。 高考结束后 , 他毫不犹豫地挑选了西安有文物修复专业的大学 。 令他高兴的是 , 父母很支持他的选择 。
坐在房间最里面的95后 , 江西小伙江民杰一直默不作声 , 他正忙着用胶水进行粘补工作 , 性格内敛的他 , 不善言辞 , 总是一个人背对着门认真修复文物 。 不过 , 他却能通过双手触摸文物 , 与千年前的古人进行对话 。
和两名小伙不同 , 00后大管家杨甜甜总是洋溢着甜美的笑容 , 小时候 , 就算是家里的门锁坏了 , 她也要全拆下来探个究竟 , 然后再完好地装回去 , 正是这种喜欢修东西的习惯 , 让她步入了文物修复的世界 。 随后 , 她起身带着采访人员来到仓库 , 她说 , 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碎片 , 就好比不同的乐高积木混在一起 , 需要分门别类地梳理出来 。 每一个编织袋里装有一件器物 , 事先已经在考古工地现场进行了初步分类 , 接着就是清洗清理碎片上的泥土 , 再而拼接 , 粘接、补石膏、打磨......
【爱历史】95后文物修复师的故事
文章图片
△仓库保存的文物
慢工细活
穿越千年对话 , 让蒙尘之宝窥见旧时风光
历经千百年沧桑 , 文物或多或少蒙上尘埃 , 破损不堪 。 不同的文物有着不同的特性 , 也有各自修复的难点 。 修复师们安于寂静 , 在与文物的对话中小心翼翼感受着来自古代的微弱的脉搏 。
【爱历史】95后文物修复师的故事
文章图片
△修复好的文物展示
不像洛阳、西安这样的古城出土的文物品种繁多 , 淮安近几年来出土的各个年代各类器物材质有陶 , 瓷 , 金属 , 石质以及竹木类文物 , 对于他们来说 , 体现文化价值的是出土了几件带有刻画符号以及颜料彩绘的器物 , 这几件在这里算是珍贵的 。
"因地理环境不同 , 淮安部分出土的文物在地下水浸泡时间上千年 , 胚体表面不像西安的硬 , 易掉粉 , 操作起来相对困难 , 这也给我带来不小挑战 。 "有一次 , 鲁大典从仓库里找到一个陶壶 , 碎成了近200片指甲盖大小的块状物 , 陶器是泥质红陶 , 胎体酥脆较软 , 带盖盖顶不平整 , 器身口沿出土时已经粉化消失 。 他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才修复好 , 刚开始修的时候也没有信心 , 但是修复的过程也是治愈的过程 , 他说 , 修复不能创造 , 要收不能放 , 需要他们做到极致完美的复刻 。
【爱历史】95后文物修复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