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论《钓鱼》这几位相声大蔓绝不输高英培!能成他代表作真是意外?


相声:论《钓鱼》这几位相声大蔓绝不输高英培!能成他代表作真是意外?
文章图片
相声:论《钓鱼》这几位相声大蔓绝不输高英培!能成他代表作真是意外?
文章图片
相声:论《钓鱼》这几位相声大蔓绝不输高英培!能成他代表作真是意外?
文章图片
相声:论《钓鱼》这几位相声大蔓绝不输高英培!能成他代表作真是意外?
文章图片
相声:论《钓鱼》这几位相声大蔓绝不输高英培!能成他代表作真是意外?

很多天津以外的观众每每提到津味相声 , 首先想到的不是天津的城市名片马三立先生 , 而是素以火爆著称的高英培 。 为什么高英培的知名度能盖过马三爷呢?原因很简单 , 在高先生的相声中习惯于用天津方言翻包袱 , 而热情炽烈的表演风格恰好就是天津人性格的真实写照 。 尤其是“听龄”较短的外地观众 , 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是从高英培的相声中领略到津味相声的魅力 。
在老观众眼中 , 高英培最经典创编相声是《不正之风》和《教训》 。 而同样“听龄”较短的观众却对《钓鱼》情有独钟 。 “二个他妈妈 , 快拿大木盆来诶!”俨然成了高英培相声表演艺术的高度浓缩 。 其实这段脍炙人口的佳作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
《钓鱼》 , 毫无争议地成为了高英培的“把杆活” 。 但这段相声最初却不是高英培的原创 , 而是出自师爷辈的郭荣起先生 。 郭先生根据坊间流传的一段小笑话加工整理而成 , 当时是按单口相声写的 。 不过现如今并没有留下郭荣起先生版本的录音资料 。 但好的作品永远不会被历史湮没 , 后来天津相声界的另一座高峰马三立在郭荣起的版本之上又进行了二度创作 。 在人物语言塑造上也更符合马氏相声的特点 。
举个例子 , “嗐 , (空一拍)小孩儿啊净河里洗澡 。 我呀白在那看着 , 咱不敢下钩子 。 啪!掇小孩脑袋 , 这嘛呢?”这种通过语言刻画人物的口风只有马三立才有 。 客观来说 , 马三爷与张庆森搭档的《钓鱼》从火爆程度上确实不如高英培 , 但铺纲却更为细致 , 包袱也更禁琢磨 。 在人物形象和语言的描摹上更丰满立体 。
除此之外 , 北京的王世臣先生当年也曾表演过这段《钓鱼》 。 王世臣是北京人 , 解放前也和侯宝林等北京相声艺人一样 , 都有过到天津跑码头的经历 。 王世臣先生在倒口上独树一帜 , 善于仿学各地方言 , 而且在天津闯荡多年 , 早已熟悉当地方言特点 。
在表演这段之前 , 王世臣先生为了把倒口使到以假乱真 , 特意跟着郭荣起先生又专门学了三个月的天津话 。 故而他在使这块活时 , 铺纲完全听不出北京味 , 普通话极为标准 。 到了刻画“二个他爸爸”这一形象时 , 又操着一口浓重的天津方言 。 他对于天津话的语调、齿音字、口头语以及逻辑重音都谙熟于心 。 假如单听声音 , 观众完全想不到这是位北京相声老艺人在惟妙惟肖地使倒口 。
自从《钓鱼》火遍全国后 , 还出现过不同版本的演绎 。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 “相声TV”风靡一时 。 众多相声名家的代表作都以这样的形式重新搬上荧屏 , 比如马志明的《纠纷》、刘文亨的《评书漫谈》、苏文茂的《扔靴子》等等 ,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脍炙人口的《钓鱼》 。 但出人意料的是 , 这段并不是由高范录制的 , 而是换成了魏文亮、魏文华姐弟 。
【相声:论《钓鱼》这几位相声大蔓绝不输高英培!能成他代表作真是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