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们常借以“三百六十行 , 行行出状元”来勉励人们精通业务 , 方可杰出 。 可在旧社会 , 职业却被分为了上中下九流 。 其中 , 丧礼上的杠夫就是一门下九流的职业 。
杠夫 , 以老北京的 , 也就是旧时的北平的 , 最为出名 。 因为那里曾经是皇权的中心 , 很多达官贵人俱在此处 。 他们生前显赫 , 死后的葬礼也极尽奢华 。
老北京的杠夫职业 , 便也应运而生 。 在那时的杠夫圈子里有一句话 , 叫做“三年不开张 , 开张吃三年” 。 这是为什么呢?
厚葬之风盛行 , 丧葬文化极其重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极其注重生死之事 , 丧葬礼仪 。 在古代尤其有视死如视生的思想 , 认为人去世了就是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 。
因此 , 为了死者能够在另一个世界活得舒心 , 他们不仅会给死者烧很多的纸钱、纸房屋等 , 还十分注重死者棺木的运送 。 若是棺木运送过程中受到颠簸 , 会被认为是对死者的大不敬 。
而古代并没有像现代这样的柏油马路 , 虽有石条铺就的石板路 , 但也多设置在主街道上 , 其余多是坎坷不平的土路 , 尤其下雨过后 , 更是泥泞难行 。
明朝张翰在《松窗梦语》里就有对当时长安街的描述 , “昨雨后出街衢 , 一舆人蹑新履 , 自灰厂历长安街 , 皆择地而蹈 , 兢兢恐污其履 , 转入京城 , 渐多泥泞 , 偶一沾濡 , 列不复顾惜......”
长安街相当于京城的主干道 , 皇帝家门口的大街 , 连这样的大街下雨都泥泞不堪 , 那么普通的街道路况就可想而知了 。
此外 , 古人对自己的墓葬极其看重 , 一般家里老人过了六十就会准备棺木 。 “凡民有丧 , 闾里匍匐预柏棺而饰松漆 , 尤得岁制” 。
哪怕生前日子并不宽裕 , 也一定要攒出一幅上好的木材做出的棺材 , 以便死后能宽宽阔阔地躺在里面 , 这样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生活的很好 。
皇帝们更是从登基开始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 。 乾隆做了六十年的皇帝 , 三年的太上皇 , 他的陵墓便修建了六十三年 , 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
棺木的材质也很有讲究 , 寻常人家便用松柏 , 权贵人家则极尽奢华 , 如《红楼梦》中的秦可卿出殡时 , 上好杉木贾珍尤嫌不足 , 竟然用了“叫做什么樯木的 , 出自潢海铁网山上 , 做了棺材 , 万年不坏” 。
这幅樯木 , “纹若槟榔 , 味若檀麝 , 以手扣之 , 玎珰如金玉” 。 如此贵重的棺材 , 岂能随随便便就抬走入殓了事?因此 , 能够在坎坷土路上仍然可以抬着棺材平稳行走的杠夫 , 就变成了丧礼 , 尤其是大户人家丧礼的必需品 。
富人的丧事就是杠夫的喜事现代的丧礼 , 为了环保 , 一般都采用火化 , 并将逝者的骨灰放置在公墓之中 。 既简便又体面 。
可古代不同 , 古代尤其是清朝 , 对丧礼有着极为严格的等级规定 , 而站在权利顶端的皇室的丧礼 , 自然是奢侈无比 , 耗资巨大 。
譬如皇帝去世 , 要用一百二十人抬棺;王爷去世 , 要用八十人抬棺;其他宫中的贵人 , 要用六十四人来抬棺 。 甚至如康熙时期的陈廷敬等名臣之流 , 还得以享有皇子亲自扶棺的待遇 。
如此规模 , 杠夫的收益自然可观 。 据传言 , 当年李鸿章出殡之时 , 要将灵柩运回老家合肥 , 光把灵柩抬出北京城 , 就付给了杠夫三千银元的报酬 。
哪怕到了民国 , 虽然已没有了皇权贵胄 , 丧礼等级也废止了 , 但民国的大户人家 , 为了让丧礼更加体面 , 彰显财力与孝心 , 也开始使用六十四抬的棺材 。
而没那么有钱的人家 , 也想要死者能够走得体面安心 , 于是渐渐演变出了三十二抬、二十四抬、十六抬、八抬、四抬 , 甚至还有两台的穿心杠棺材 , 即两个人一前一后的扛着棺材 。
丧事毕竟不是每天都有的 。 在没有丧事的时候 , 杠夫们就只能等待 , 坐吃山空 。 因此 , 每当有富人办丧事时 , 便是杠夫们的开张之日 。
- 沸油|老棉油油罐子
- 中老年人|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竟然会加速衰老?!
- 座谈会|《陈家镛传》北京首发 纪念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诞辰百年
- 盐水|4种肉、菜直接用水洗当心越洗越脏!厨房老手都做错了
- 石器时代|首次确认!金沙江岩画是东亚最古老旧石器时代彩绘岩画
- 茶香|为何有些茶,喝起来没有闻起来香?老茶师的“储茶方法”值得效仿
- 舌尖上的中国|人老了才知道,不管多穷,也别端这三种碗
- 古庙|俗语“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何意?老祖宗解人性
- 京话日报|呈现北京文化的历史横断面——夏晓虹谈《晚清北京的文化空间》
- 刘老爹|虾仁炒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