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轻松地跟着《史记》了解屈原,更好地体会人格韧性,大人小孩皆宜

屈原 , 战国时期楚国人 , 芈姓 , 与楚国的国王同姓 。
我们经常背口诀似的: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 代表作是《离骚》……
其实通过《史记》可以鲜活地看到屈原的人格韧性 , 这应该更值得我们赞赏和了解 。
屈原的高光时刻 , 但遭人妒忌
起初 , 屈原因为学识渊博 , 被楚怀王任命为左徒 。 与国君商议国家大事 , 发布政令 , 兼管外交 。 这是人生辉煌 , 高光下有时候就有黑影随形了 。 果不其然 , 上官大人(人名)嫉妒其才华 , 谗言楚怀王 , 说屈原对国家政令的颁布常居己功 , 因此开始被疏远了 。
(上官大夫)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 , 众莫不知 , 每一令出 , 平(屈原)伐其功 ,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 ”
年轻的屈原 , 愤怒了 。 屈原对于楚王被小人迷惑 , 邪恶伤害公道 , 端方正直的君子不为小人所容 , 感到痛心 , 当头一棒 , 忧愁深思 , 而作《离骚》 。
【爱历史】轻松地跟着《史记》了解屈原,更好地体会人格韧性,大人小孩皆宜
文章图片
废退之后 , 仍然忧心忡忡
屈原被废退之后 , 秦国想攻打齐国 , 秦国张仪采用诡计欺诈:只要楚国不出兵支援齐国 , 就送六百里地作为感谢 。 可以不用兵力就可以获得秦国的的赠送 , 怀王贪图便宜 , 因此不顾跟齐国的盟约关系:两国任何一方受到秦国的攻打 , 都要出兵相救 。 结果事后 , 张仪反口说是六里不是六百里 。 楚怀王大怒而发兵攻打秦国 , 齐国也不出兵相助 , 被秦国斩首八万 。 第二年 , 秦国又来诡计楚国 。 希望换地 , 楚怀王说只要得到张仪 , 不用换地 , 直接赠送 。 说明楚怀王应该是恨透了张仪 。 但是张仪来到楚国之后 , 买通关系接触到楚王的宠姬郑袖 , 搬弄是非 , 最终张仪趁机逃回秦国 。
这时刚从齐国回来的屈原就进谏怀王:“为什么不杀了张仪?”这已经不在其位 , 但是心忧国事 , 还是进谏 , 但是屈原的忠心 , 没有引起楚王的重视 , 当作耳边风 。
如果我们在企业或单位里有此胸襟 , 先把个人得失抛下 , 尽力为公司 , 加上现在这么多制度和表达才能的机会 , 还怕事后没机会翻身吗?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端了 。 但经常这个时候我们会选择离职 , 还声称:此处不留爷 , 自有留爷处 。
【爱历史】轻松地跟着《史记》了解屈原,更好地体会人格韧性,大人小孩皆宜】是时屈平既疏 , 不复在位 , 使於齐 , 顾反 , 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 , 追张仪不及 。
【爱历史】轻松地跟着《史记》了解屈原,更好地体会人格韧性,大人小孩皆宜
文章图片
再次识破诡计 , 不顾个人得失而进谏
过了几年 , 秦国借着与楚国有姻亲关系 , 欺骗楚怀王去秦国谈联盟的事 。 屈原再次劝谏道:秦国是虎狼之国 , 不可信 , 不要去 。 但怀王听信他的小儿子子兰的劝诫 , 结果还是去了 。 一进武关就被秦国伏兵决断后路 , 拘留在秦 , 以求割地 。 最后导致怀王客死秦国 , 秦国开始走向衰弱 。
屈平曰:“秦虎狼之国 , 不可信 , 不如毋行 。 ”屈平既嫉之 , 虽放流 , 睠顾楚国 , 系心怀王 , 不忘欲反 , 冀幸君之一悟 , 俗之一改也 。
楚怀王忠奸不分 , 轻信宠姬之语 , 外受张仪的诡计 。 虽然屈原几次建议都没采纳 , 屈原的一腔忠心和美政改革都未能采用 。 面对这样的国君 , 但他依然不死心 , 直到怀王客死秦国后 , 屈原的希望才狠狠地被浇灭了一次 。 面对如此窘境 , 屈原还是等待和坚持 , 希望可以重新改革 , 重振楚国 。
我们常说别在伤口撒盐 , 而屈原这是多次被撒盐 , 是他内心的忠贞才让他可以承受这种心理伤害 , 也是他内心的崇高才不顾这种个人得失 , 是他的心胸宽广 , 是他的韧性在支持着 。
【爱历史】轻松地跟着《史记》了解屈原,更好地体会人格韧性,大人小孩皆宜
文章图片
再次谗害被流放并伤心欲绝
怀王的长子秦襄王继位 , 任弟弟子兰为宰相 , 因怀王入秦是听从子兰的建议而遭受囚禁的 , 因此很多人怪罪子兰 , 屈原也是一个 , 最终子兰联合上官大夫一起在顷襄王面前谗言短处 。 屈原最终遭到流放 。 这是对晚年屈原的致命一击 , 完全看不到希望了 。
在流放中 , 来到江边 , 渔夫的三大拷问:全世界的人都是污浊的 , 你为何不随其流而推其波呢?众人都昏醉了 , 你何不吃点酒糟和薄酒 , 使醒醉莫辨 。 为何要守身如玉 , 与世俗相忤 , 而使自己招致被放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