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币”是什么?

【爱历史】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币”是什么?
文章图片
这个“礼币” , 实际上要分成两个概念来讲 。
第一个是讲“礼” 。 所谓“礼” , 是贯穿于中国人血脉深处的东西 。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 就是“礼” 。 朝堂之上 , 贵族之间 , 民众之间 , 所有的人情世故皆有礼 。
春秋战国 , 人们说“礼崩乐坏” 。 为什么这个时代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或有多种原因 。 首先就是纷争战乱 , 人们已经无暇顾礼 , 求生存尚且艰难 , 又哪里会有精力来考虑礼 。 于是 , 不管是朝堂之上还是贵族之间 , 再是民众之间的违礼之事就比比皆是 。
朝堂之中 , 君臣猜忌 , 王子争位 , 君父杀儿子 , 儿子弑老子 , 权臣家族相互对抗 , 这些都是违礼的 。 民众之间 , 因为边界之事发生械斗 , 因为财产之事发生纠纷 , 严重的发生群体事件 。 这在大的层面上都是违礼之事 。
【爱历史】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币”是什么?
文章图片
因此 , 所谓“礼” , 大的是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 , 小的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 既然有了交往 , 就会有了言语之间的来来往往 , 更会有礼物的来来往往 。
《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 , 往而不来 , 非礼也 , 来而不往 , 亦非礼也” , 这就是来往之“礼” 。 鲁国曾有个贵族阳货 , 这个人与孔子政见不合 。 阳货为了拉拢孔子 , 专门派人给孔子送了烤乳猪 。 即便孔子如何的不喜欢阳货 , 最后还是带着礼物进行了回访 。 这就是标准的“礼尚往来” 。
正是这种“礼尚往来” , 让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尚且保存着最后的一点尊严 。 比如弱国要是给强国送了东西 , 按照“礼尚往来”的规定 , 强国多少也应该给弱国送点儿东才是好的 , 要是强国不还礼 , 那就是强国失了礼 , 是不尊重对方的行为 。 那么 , 强国就会被其他国家认为是失了风度 。
春秋战国时代 , 这种送礼之风 , 就成了列国之间交往的基本规则 , 也便有了所谓的“礼币”之风 。
【爱历史】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币”是什么?
文章图片
第二个是讲“币” 。 《仪礼·聘礼》:“执礼币以尽言赐礼 。 ”这句话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 , 那便是“说那么多也没庸 , 我的话都包含在这份礼币中了” 。 可见 , 送礼币是得到周天子和官方认同的一种规则 。
《东周列国志》中 , 最早开始送“礼币”的是郑国人 。 郑庄公派遣使臣到齐国、鲁国送礼 , 使臣们是带着目的去的 。 什么目的呢?那就是送了利币去 , 还要带着礼币会 , 根本的就是要达成三国之间的外交友好 。
“单说所遣鲁国使臣回来 , 缴上礼币 , 原书不启 , 庄公问其缘故 , 使者奏曰:臣方入鲁境 , 闻知鲁侯被公子翚所弑 , 已立新君 , 国书不合 , 不敢轻投 。 ”去鲁国的那位使臣 , 回来的时候利币也原封不动的带回来了 。 为什么呢?原来鲁国原来的那位国君被杀掉了 , 那么郑国与鲁国之间的外交结盟出现了变数 , 因此使臣不敢随意送礼币、送国书 。
郑国与齐、鲁两国交界 , 因此三国之间的“礼币”事件延续多年 。 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也派遣使臣给齐、鲁两国送“礼币” , 主要目的则是要赢得齐、鲁两国的认可 。 郑厉公是在宋国人帮助下 , 归国赶走了兄长郑昭公后自立为君 , 严格意义上是不符合礼的 , 于是周边国家的认同就显得相当重要 。
【爱历史】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币”是什么?
文章图片
同理 , 送礼的人有目的 , 受礼的人也有目的 。 郑厉公送礼币到齐国 , 齐襄公就很不满意 。 当年 , 齐襄公曾想与郑国联姻结盟 , 就是把女儿嫁给公子忽 , 也就是后来被郑厉公赶下台的郑昭公 。 现在郑昭公被赶下台了 , 齐郑之间的友好关系也出现了变数 , 所以齐襄公说:“郑君何罪 , 辄行废立?为汝君者 , 不亦难乎!寡人当亲率诸侯 , 相见于城下!”郑厉公派遣使臣送来的礼币也是“俱不受” 。
【爱历史】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币”是什么?】再到后来 , 诸侯们求取人才 , 也往往派人送“礼币” , 以表达自己的仰慕之心 。 秦国使臣到乡野之中去请蹇叔出山之时 , 就带着丰厚的礼币 。 “即唤左右于车厢中取出征书礼币 , 排列草堂之中” , 那些山野农夫们“从未见此盛仪 , 相顾惊骇” , 可见秦国之礼币是相当丰厚了 。
这种传统当然也便流传至后世 , 人情世故之中便专有这送礼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