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郭沫若1964年的一篇文章,致使陕西14个千年历史的地名被改


文化|郭沫若1964年的一篇文章,致使陕西14个千年历史的地名被改
文章插图
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等词语常常被用来形容中国的老人,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在很多个方面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是随着历史的进步,我们发现了一个真理,社会的发展不仅仅要依靠经济技术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也要跟得上。如果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必定是倾斜的,不完备的。
而在众多思想文化改革当中,汉字的改革可以算得上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汉字改革将许多难懂拗口的生僻字变得大众化,普通化,亲民化,更为人所易知和熟知,但同时随着一些地名改革,许多变化后地名少了历史感。
1964年,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文中列举了日本等使用汉字的国家在文字改革方面的卓越成绩,并且指出,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是相对欠缺的,为了不让我国落后于世界文化舞台,汉字改革必须加入中国改革的议程,并且要放在重要的地位。郭沫若指出,许多生僻字眼的地名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字来替换。
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而且,胡乔木看到了这篇文章,他仔细审阅了这篇文章,并对于郭沫若的看法十分赞同,这与他的想法十分契合。于是他给刘澜涛写了一封信,刘澜涛是原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
文化|郭沫若1964年的一篇文章,致使陕西14个千年历史的地名被改
文章插图
信中胡乔木提出,陕西就有不少难认难读的生僻地名,这些地名不仅难读难认,还十分不大众化,亲民化,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于是他建议以陕西为试点进行地名改革,看地名改革这个办法可行不可行。随后,这封信被刘澜涛转给了张德生,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看了后也十分赞同,并且批示交省民政厅办理。
同年9月份,陕西省人委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发出关于《关于更改盩厔等13个县和商雒专署名称的通知》,要求高度重视更改地名生僻字任务,大力推动汉字简化和整理工作新进展,深化汉字改革。最终,这场推动汉字简化运动取得了成功,很多的生僻字都被改成了人们所熟知并且易懂的简单字。
比如,郿县改为眉县,郃阳县改为合阳县,鄠县改为户县等等。从一定角度而言,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体现了文字的精简性。但同时,也致使陕西14个千年历史的地名被改,让历史感变得比以往单薄。
文化|郭沫若1964年的一篇文章,致使陕西14个千年历史的地名被改
文章插图
有成功的案例,也就会有失败的案例,在中国的地名文化中,也有许多好听并且意蕴悠长的地名都被改的过于直白,通俗,甚至失去了原本的美好意蕴。
比如拿我们现在十分受欢迎的旅游城市西安来说,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都,承载了许多的中华文明,是我国历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它的原地名叫长安,李白在他的诗《登金陵凤凰台》中写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当时许多人的眼里,长安是天下的长安,是世界的中心,是文明的巅峰,而且长安这两个字也带有着浪漫的气息。
文化|郭沫若1964年的一篇文章,致使陕西14个千年历史的地名被改
文章插图
"长安,长安,长盛久安。"这两个字不仅仅是一个名词那么简单,它包含了许多老百姓的殷切期待和美好期许,去往长安就好像去心中的一个圣地。而现在改名为西安,虽不能说难听,但总感觉少了几分味道,没有了神圣的感觉和浪漫的气息。
再拿山东的一个城市枣庄来说,枣庄原来叫兰陵,兰陵这两个字,画面感十足,给人一种诗意盎然的感觉,让人如沐春风。后来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改名为枣庄,虽然比较贴合当时的历史现实,但是却总少了一些诗意的味道,甚至还有一些庸俗。
由此来看,改地名也是一个技术活,需要有十分厚重的历史积淀,并且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如果把一个曾经意蕴美好的地名改得十分庸俗,不仅会让世人失望,也会降低它的文化格调,不利于文化的发展。所以改地名虽然不是特别重大的事情,但也要慎重,慎重再慎重,三思而后行。
文化|郭沫若1964年的一篇文章,致使陕西14个千年历史的地名被改
文章插图
这给我们当代的文化发展提了一个醒,一个小小的地名改革可以引发我们当代人许多的思考。有的地名改得十分成功,而有的地名却改的不那么成功,甚至会让人怀念以前的地名。这说明在关于国家发展的任何一件事上,哪怕一件很小的事,我们也需要谨慎,三思而后行。因为它不仅仅是改变了一个名字那么简单。它代表的是我国文化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