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名不见经传的长孙无忌,凭什么能位列凌烟阁之首,原来是这些原因

长孙无忌 , 对皇帝忠心耿耿 , 尽职尽力 , 为唐朝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 虽然身居高位 , 但是时时居安思危 , 洁身自好 , 无愧于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无忌戚里右族 , 英冠人杰 , 定立储闱 , 力安社稷 , 勋庸茂著 , 始终不逾 。 " , 也无愧于凌烟阁二十四明臣之首 。
所谓英雄出于乱世 , 隋末唐初战火纷纷的期间 , 涌现了大批的能人义士 , 以贤能爱才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更是笼络了天下人才为其所用 , 文有 , 被称之为"房谋杜断"的房玄龄 , 杜如晦、魏征、虞世南等等 , 武有秦琼、尉迟恭、李靖、李勣、苏定方、李道宗等 , 这些名臣可谓是人人揭晓 。
贞观十七年二月 , 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 , 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 , 并进行排名 , 在24功臣中排名第一的是长孙无忌 , 排名最后的是秦琼 , 在世人的了解中 , 长孙无忌似乎不那么出名 , 那么他究竟凭什么本领能够力压大名鼎鼎的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人位列凌烟阁第一呢?
【历史故事】名不见经传的长孙无忌,凭什么能位列凌烟阁之首,原来是这些原因
文章图片
力劝秦王先下手 , 发动宣武门政变
李家起兵后 , 和李世民从小就认识的长孙无忌 , 就到李家协助李世民 , 李世民任命他为渭北行军典签 。 从此长孙无忌就一直追随李世民四处征战 , 逐渐成为李世民的心腹人物 。 后因功擢任比部郎中 , 封上党县公 。
"今大王临机不断 , 坐受屠戮 , 于义何哉?若不见听 , 无忌等将窜身于草泽 , 不得居王左右 。 "
【历史故事】名不见经传的长孙无忌,凭什么能位列凌烟阁之首,原来是这些原因
文章图片
请罢功臣袭封
认为分封世袭不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 , 有可能会导致国家分裂 , 到地方之后还会骚扰地方百姓 , 给百姓带来负担 , 另外这些功臣在跟皇上在一起的时间久了 , 现在要去封地治理州郡 , 就跟流放一样 , 都不愿意去 , 后来此事只好作罢 。
【历史故事】名不见经传的长孙无忌,凭什么能位列凌烟阁之首,原来是这些原因
文章图片
1."违时易务 , 曲树私恩 , 谋及庶僚 , 义非佥允 。 方招史册之诮 , 有紊圣代之纲"
2.或"器识庸陋" , 或"情缘右戚" , 搞世袭是"重裂山河 , 愈彰滥赏"
3."孩童嗣联 , 义乖师佥之方" , 他们专擅地方 , 就可能"上干天宪 , 彝典既有常科 , 下扰生民 , 必致余殃于后 , 一挂刑网 , 自取夷灭"
4."求贤分政 , 古称良守 , 寄在共理" 。 如行世袭 , "封植儿曹 , 失于求瘼 , 百姓不幸 , 将焉用之" 。
君臣情深
长孙无忌的妹妹13岁就嫁给了李世民 ,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孙皇后 , 加上本来就跟李世民是好友 , 所以二人的关系一直非常好 , 李世民在论定佐命功臣时 , 以长孙无忌为第一等大功 。 可以出入太宗卧室而不避 。
贞观元年 , 转吏部尚书 , 以功第一 , 进封齐国公 , 实封千三百户 。 太宗以无忌佐命元勋 , 地兼外戚 , 礼遇尤重 , 常令出入卧内 。
【历史故事】名不见经传的长孙无忌,凭什么能位列凌烟阁之首,原来是这些原因
文章图片
"以公有佐命之勋 , 无忌亦宣力于朕 , 同载参乘 , 非公而谁!""我与公君臣间无少疑 , 使各怀所闻不言 , 斯则蔽矣 。 "并转而对群臣说:"朕子幼 , 无忌于我有大功 , 视之犹子也 。 疏间亲、新间旧之谓不顺 , 朕无取焉 。 "
633年十月 , 长孙无忌拜为司空 , 位列三公 。 长孙无忌上表推辞 , 被驳回后 , 又通过高士廉再次提出推辞的请求 , 说他不适合担任三公 , 因为他是外戚 , 会带来"圣主私亲"的非议 。
唐太宗说 , 之所以授官 , 是因为长孙无忌德才兼备 , 并不是靠着亲戚关系 , 长孙无忌又上表辞让 , 唐太宗批复道:"我为秦王时 , 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 , 在你的辅佐下 , 我才得以廓清宇内 , 君临天下 。 以你的功绩、才干、声望 , 完全能胜任三公之职 , 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 "
【历史故事】名不见经传的长孙无忌,凭什么能位列凌烟阁之首,原来是这些原因
文章图片
"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 , 夏禹得咎由而为三王祖 , 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 。 朕自居藩邸 , 公为腹心 , 遂得廓清宇内 , 君临天下 , 以公功绩才望 , 允称具赡 , 故授此官 , 无宜多让也 。 "
唐太宗还专门写了一篇《威凤赋》 , 把长孙无忌比喻成了一只威风的凤凰 , 来追思自己创业之艰和长生无忌的辅助功劳 。
文武双全
【历史故事】名不见经传的长孙无忌,凭什么能位列凌烟阁之首,原来是这些原因
文章图片
孙无忌不仅是唐初佐命元勋 , 还精通律法、礼仪、史学 , 唐太宗继位之后 , 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复定旧令 , 议绞刑之属五十 , 皆免死而断右趾" 。 和房玄龄一起撰定了贞观《式》30卷 , 凡律五百条 , 令一千五百四十六条 , 格七百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