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姜寨 , 为五个大群落所围绕的1400多平方米的广场 , 是这族群体的共同体象征 , 显示这种共同体内敛向心的格局 。
各处遗址 , 有的是广场(如姜赛北首岭大地湾) , 有的可能是居于中心地位的大房子(如半坡、兴隆洼) 。 现在我们看到的聚落格局既有围绕广场的圆形模式 , 也有成排的横列模式(如兴隆洼 , 后来成为我国农村村落最具普遍性的格局) , 何以不同 , 尚不能解释 。
与此稍有不同 , 壕沟或围沟是普遍具有的 , 标志群体内外世界的一道“边界” 。 虽然在围沟之外 , 还有他们的田地或工场 , 但这围墙与壕沟既是防卫猛兽袭击与别的群体侵犯的“防御工程” , 又是心理上的群体界限的象征 , 是显而易见的 。 学者说 , 姜寨壕沟内侧有用篱笆或栅栏做成的寨门、瞭望的哨所 , 更证明了围沟是聚落群体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表示 。 奇怪的是 , 在姜寨没有发现群体最高一级“首领”的居所 , 因为木房子根本不像家庭居处 , 这颇费猜测 。
5、与整个群体相关的还有:姜赛有相当数量的窖穴密集在一起 , 分布在聚落的四隅周边 , 已发掘多的一处集中17座 , 少的也有6座;以及分在五座大房子前后左右的窖穴 , 其中最多的有6个 。
那时的窖穴很像是现代的“银行账号” , 标志着财富属谁占有 。 学者认为这些都归属为大家族所有 。 后一类确像是五个大家族各有的公共财产(因位于大房子周围) , 由此更证明了族长居所屋前的客穴为族长家庭所有 。 前一类窖穴它们密集地放在聚落四隅周边:包括靠近东边壕沟(有11座) , 这说明与大房子关系不大 , 更像是属于聚落共同体所有 。 不能专门着眼于房子的所有者 , 也别忘了还有一个140平方米的广场 , 这是全聚落(氏族)公共集会的场所 , 它也应该有相应的领导者和相应的物质基础 。
文章图片
这一时期聚落共同体内敛向心的格局,是以血缘为纽带的 。 它虽不是种绝对平均的“共产制社会” , 但微小的家庭家族间的财富差异(墓葬也佐证了这一点) , 还不足遮掩浓厚的血缘亲情 , 何况家族氏族级的共有财产还能起恤贫济困的调节作用 。 这也是文明的初始状态 。
宗族、部族与“方邦”
1、部族到宗族演变
前述新石器时代单个的早期聚落 , 我们既可以把它们当作目前所知的最早“村落” , 也可以看作为以后相当长时期社会组织具有基层性质的——“元组织” 。 也就是说此后社会往前发展 , 即使演化出更高一层的社会组织形式 , 实际上只是它空间上的不断复制、增多以及日趋复杂化(产生各种等级结构)的过程 。
人类为群居动物 , 最早必以血缘为纽带 。 这种单个的血缘群体也势必要扩大与分化 , 促成演进的因素主要有:
(一)人口的增长 , 不断由“母群”滋生出越来越多的“子群”导致空间分布的扩散;(二)生态的压力 , 或是自然灾害或是疾病瘟疫 , 迫使群体流动 , 向四处自觅生计;(三)外来的掠夺 , 遭外来群体的侵迫 , 流散或远走他方 , 等等 。
2、三级渐进模式
考古学者将群体组织的发展演绎为三级渐进的模式 , 即从平等内聚式聚落形态 , 发展为初步发展与分化了的原始宗邑与村落相结合的中心聚落 , 再转而变为都邑聚落 , 最后达到都邑国家文明的出现 , 并强调宗邑聚落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 亦即氏族——宗族组织的演变和发展 , 是最早中国历史特点的关键 。
- 【历史故事】成吉思汗带领10万骑兵攻打金国,抢走一物,让金国的战斗力丧失
- 【爱历史】民间故事:少女夜宿古庙,回家后夜夜吃活鸡,过路道士说明原因
- 【历史故事】将宋江吴用换成刘备诸葛亮能否改变梁山命运?
- 【爱历史】江苏宿迁出土一株有2200年历史的古槐树,相传为项羽所种
- 【就爱时尚】德普胜诉,赫德戴幸运耳环照样输惨,法庭上嘴角下垂现原形
- 【历史故事】256岁的传奇老人,娶24个妻子生180个孩子,真实性被质疑
- 【历史故事】西汉第6代楚王墓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墓里究竟有何不解之谜?
- 【爱历史】故宫一座神秘的宫殿,皇帝只能进去一次,原因让你意想不到
- 【历史故事】东京火攻:也被称为“李梅烧烤”,造成几十万日本人丧生
- 【游戏世界】《千爵史诗》评测:过一把十八世纪的托儿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