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防|男女之防“悬丝诊脉”

御生堂博物馆
男女之防|男女之防“悬丝诊脉”
文章插图
药王孙思邈铜造像(明代)御生堂博物馆珍藏
民间流传,唐代孙思邈为长孙皇后看病时,用“悬丝诊脉”的办法,在皇后手上系上丝线,用手指接触丝线的另一端,通过丝线来感受脉搏的跳动情况,并以此治好了皇后的病。
传说中“悬丝诊脉”使用的银丝(清代)御生堂博物馆珍藏
男女之防|男女之防“悬丝诊脉”】在中国古代,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特别是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男女之防非常严苛,特别是在皇家,后妃、公主等女性的男女之防更加严格,由于要避免身体接触,皇后、妃子们看病也存在着男女之防的问题,因此也给中医大夫带了许多麻烦。
男女之防|男女之防“悬丝诊脉”
文章插图
传说中“悬丝诊脉”使用的粗麻丝(清代)御生堂博物馆珍藏
明清时期,妇女贞节观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从上到皇家,下至普通百姓,都将“男女授受不亲”的伦理观奉为圭臬,甚至丝毫不可逾越。
男女之防|男女之防“悬丝诊脉”
文章插图
《女科证治准绳》(清代)御生堂博物馆珍藏
正因此,从明代开始,民间就有了医生为后妃、公主等女性看病“悬丝诊脉”的说法。悬丝诊脉顾名思义就是当男性大夫为女性治病时,为了避免身体直接接触,在女性患者手腕的地方系上丝线,医生用手指接触丝线的另一端,通过丝线来感受脉搏的跳动情况。并有用红麻线与银丝线配股做丝线的说法。
男女之防|男女之防“悬丝诊脉”
文章插图
更有甚者,在明清时代有女子为了所谓的“贞节”,拒绝男大夫诊脉看病,而这种行为还被当时的社会大加赞扬。例如《浙江通志》中有“列女”一文:“明,朱贞女,幼许字周沔,未婚而卒,女闻,往持丧,剪发以誓,遂抚侄为子,事纺以自给。偶患疾,为延医诊脉,女曰:‘吾手岂容他人近乎?不许,寿七十一卒’”。这个名叫朱贞女的老妇,许配给周沔后,还没结婚丈夫就死了,于是她就剪发立誓不再嫁,把侄子当作儿子抚养,年老时患病,为了不让医者看见她的面容,拒绝诊脉,患病去世,享年71岁。
男女之防|男女之防“悬丝诊脉”
文章插图
妇科针灸人(清代)御生堂博物馆珍藏
这件事,如果放在今天就让人难以理解,但是在贞节观严苛的古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了所谓的守节,历史上女性们不知吃了多少苦头,而官府还对这种事例大加推崇。
男女之防|男女之防“悬丝诊脉”
文章插图
刻有诗文的灵芝(清乾隆)御生堂博物馆珍藏
其实,中医讲微察、细觉,而病者本来脉搏就微弱,如果通过丝线传导,很难诊断病情。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悬丝诊脉呢?有专家查遍古代医籍,未发现有这方面的记载,也有专家经过研究认为,“悬丝诊脉”只是传说,并非确有其事。只是因为当时的男女之防太过严重,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为编造了“悬丝诊脉”的传说。
男女之防|男女之防“悬丝诊脉”
文章插图
玉制脉枕(汉代)御生堂博物馆珍藏
关于“悬丝诊脉”的盛传,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些医者为了自我炫耀,称自己有“悬丝诊脉”之功,而听者却无从考证,因此,这种“悬丝诊脉”的说法,能够在民间流传,也就不足为奇了。
男女之防|男女之防“悬丝诊脉”
文章插图
黄杨木制脉枕(清代)御生堂博物馆珍藏
从现代人的理解分析:“望闻问切”是中医医生诊病的全过程。受封建礼教的限制,医生对女性患者不能直接“切脉”,只能用“悬丝诊脉”方式象征性地履行完中医诊病的全过程,也是有可能的。
男女之防|男女之防“悬丝诊脉”
文章插图
锦丝药筒(清代)御生堂博物馆珍藏
总之,“悬丝诊脉”这一历史存在(或传说),不但束缚了中医大夫的临床发挥,而且造成医生诊病过程的缺失,也是对女性患者的极大不公。所幸的是这个历史的存在已经一去永不复返了!
彩绘针灸明堂图(明代)御生堂博物馆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