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长安村落」——子午街道递午村

【历史故事】「长安村落」——子午街道递午村
文章图片
位于子午街办东北1.5公里处 。 2010年 , 有9个村民小组 , 673户 , 2230人 , 耕地2740亩 。
递午村 , 又称递伍村 , 当地人谐音为九村 。 主产优质小麦和玉米 , 粮食产量多年位居街办前列 。
【历史故事】「长安村落」——子午街道递午村
文章图片
(第五琦)
相传 , 递午村由第五演变而来 , 西汉高祖刘邦采纳卢进意见 , 为富实京师并控制关东大户 , 将天世富迁入长安 。 其中部分人是依其迁入先后次序赐姓的 。 第五系齐鲁田氏 , 迁入长安后改姓第五 , 后该村田氏后裔又恢复田姓 。 第五姓人初居咸阳长陵 , 后散居各地 , 著名的有东汉学者户县人第五伦 。 唐盐铁使三朝度支宰相第五琦即樊川人 。 《陕西省金石志·补遗》记:出土唐《刘氏女墓志铭》载:“乾符二年(876)葬于长安第五村 。 ”“指递午村” , 由此可知递午村建于唐代 , 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 。
【历史故事】「长安村落」——子午街道递午村
文章图片
目前拥有3个大姓 , 王、吴、田 。 其中第一大姓——王姓 , 与今雁塔区西三爻村王姓同为一支 , 20世纪90年代 , 在西安南郊绕城高速工地 , 施工人员意外发掘一处元代王氏先人墓地 , 从出土的墓志铭可清晰看到:王氏先人王景仁 , 系潞州李庄人 , 曾任元代辽东肃廉访司知事 。
新中国成立后 ,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 村两委会狠抓改革机遇 , 大力发展本村经济 , 增加群众收入 , 着力改善民生 , 实现了本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 20世纪80年代 , 村委会瞄准市场带领农民发展皮鞋加工业 , 投资50万元建成两个皮革企业 , 年产量8万双 , 实现收入400万元 ,
【历史故事】「长安村落」——子午街道递午村】产品远销长城内外 , 使村民收入大增 , 许多村民盖起砖混平房 。 进入21世纪 , 村两委会因势利导 , 带领村民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业 , 现有收割机17台 , 大中型拖拉机22台 , 农用汽车11辆 。 村中组建了专门的收种农机作业服务队 , 在为广大乡亲提供服务的同时 , 还远赴河南、甘肃、宁夏、河北等省区参加“三夏”作业 。
【历史故事】「长安村落」——子午街道递午村
文章图片
近几年 , 村两委会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 一是发展都市农业建设 。 在上级部门支持下 , 在新环山路本村地域内 , 精心打造200亩精品樱桃观光示范园;二是筹资150万元 , 先后硬化村内道路5000米 , 3万平方米 , 安装路灯120盏;三是利用新农村建设资金 , 建成1500平方米村民文体健身广场 , 并修建老年活动室和村两委会办公室各一座 , 共计730平方米;四是争取区、街政府支持 , 在村南178米打深水井一眼 , 并铺设输水管网入户 , 使广大村民喝上自来水;五是在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下 , 在本村耕地及村庄内安装变压器6台 , 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困难 。
【历史故事】「长安村落」——子午街道递午村
文章图片
在经济发展 , 民生改善的同时 , 该村群众文化活动常年开展 。 每个村民小组都成立锣鼓队、秧歌队、自乐队 , 每逢春节等节日 , 村内激扬的锣鼓响彻云霄 。 该村的锣鼓队还曾受邀参加西安绕城高速通车典礼表演 , 受到多家媒体关注 。
【历史故事】「长安村落」——子午街道递午村
文章图片
该村还是一个文化名村 , 陕西省书画名人吴三大的故乡 , 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张荣昌的出生地 。 村北的舍公头像和石佛爷庙是远近闻名的文物 。
长安大道横贯村东 , 拉近古都西安与该村的时空距离 , 村两委会正在编制本村新一轮发展规划 。
#在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