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两战渡江:战淮河,破京师,燕王朱棣是如何“飞渡”长江天险的?

【历史故事】两战渡江:战淮河,破京师,燕王朱棣是如何“飞渡”长江天险的?
文章图片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 , 京师应天的皇宫内燃起了熊熊烈火 , 巍峨宫宇的金碧辉煌如今都成了血一样的红色 。 宦官、宫娥、卫兵都像无头苍蝇似地到处乱窜 , 可是他们只能像蚂蚁一样原地打转 , 却始终无法逃出宫禁的“圆圈” , 因为燕军早已包围了皇城 , 无数长矛利剑正对着各处宫门 , 只等朱棣最后的命令 。
【历史故事】两战渡江:战淮河,破京师,燕王朱棣是如何“飞渡”长江天险的?
文章图片
泗州投降后 , 朱棣兵至洪泽湖畔 , 距京师应天只剩下173公里的直线距离 , 建文帝此时只有长江天险这最后一张牌了吗?事实上 , 何福、平安虽败 , 但盛庸还在 , 手里还有德州的数万军队可以调动 , 而且他不仅没有被燕军的攻势吓倒 , 反而独自带着数万援兵南下 , 集结了上千艘船只 , 布阵于淮河南岸 , 试图把燕军挡在泗州 。
翻开地图可以发现 , 燕军虽然离京师很近 , 但却被淮河、长江两道防线挡住 , 要过江就少不了水战 。 可是水战并不是骑兵擅长是事情 , 反倒是南军的优势 , 更何况盛庸还有上千战船列于江上 。 因此 , 朱棣要么与盛庸打一场水战 , 要么绕道 。
【历史故事】两战渡江:战淮河,破京师,燕王朱棣是如何“飞渡”长江天险的?
文章图片
燕军现在的作战方略依然没有改变 , 那就是“快” , 朱棣起初仍旧想绕开盛庸 , 直扑京师 , 所以他望向了距泗州约70公里的西南侧 , 那里正是朱元璋亲自营建的“中都”凤阳 。 如果能取道凤阳 , 燕军就能绕过盛庸的上千战船 , 从西北侧杀向京师 。 然而 , 凤阳能像泗州一样举城投降吗?
梅殷 , 字伯殷 , 归德夏邑人 , 汝南侯梅思祖之侄 , 朱元璋次女宁国公主之夫 , 受封驸马都尉 , 博学多闻 , 很受朱元璋的赏识 。
《明史》曾写道:“帝春秋高 , 诸王强盛 , 殷尝受密命辅皇太孙 。 ”如果这句话记载不假 , 那就从侧面否定了《明太宗实录》中关于朱元璋晚年打算改立燕王为太子的说法 , 进一步加强了朱允炆帝位的正统性 , 也反应出梅殷是朱允炆可以信赖的重臣之一 。
建文三年十二月 , 鉴于燕军屡屡南下威胁淮河一线 , 建文帝不得不在淮河一带布置防线 , 其中凤阳就是最重要的据点之一 , 那里的城墙是按照都城的规模建造的 , 朱元璋曾一度打算迁都凤阳 , 但最终没有实行 , 可见凤阳的重要性 。 建文帝所选的淮安总兵官正是梅殷 。
朱棣盘算着 , 凤阳城高池深又有不少朝廷储粮 , 再加上那里是朱元璋的老家 , 如果能得到凤阳 , 就算一时打不下长江 , 也可以长期盘踞淮河 , 威胁帝都 , 而梅殷虽是驸马都尉、淮安总兵官 , 却是文官出身 , 想必早就吓得想投降了 。
于是朱棣立即遣使凤阳 , 试图“假道伐虢” , 明面上找梅殷借道南下 , 实际打算趁机占了凤阳 。 可是使者很快就回来了 , 让朱棣震惊的是 , 使者去的时候白白胖胖的 , 回来的时候却没了耳朵和鼻子 。 梅殷称留下叛贼嘴巴是为了让他回来给朱棣说说什么叫“君臣大义” 。 朱棣听后气得暴跳如雷 。
梅殷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 如此不留后路的挑衅着实让人惊讶 , 作为文官的梅殷难道不怕朱棣发兵攻下凤阳吗?事实上 , 梅殷虽是文官出身 , 但他早就开始接触军旅之事 , 《明史》称他“悉心防御 , 号令严明” 。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另一个善于指挥作战的文官:铁铉 。
笔者猜想 , 朱棣最初可能气得真的要发兵攻打凤阳 , 但是他最终却没有这么做 , 为什么?一者济南之围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二者凤阳的城防可是按照帝国首都的规模建造的;三者天下勤王之师正在朝京师靠拢 。
朱棣怒归怒 , 但诸将还是很理智的 , 他们认为比起凤阳 , 没有城池保护的盛庸水师明显更好对付些 。 没办法啊 , 朱棣只能放弃了从西南侧偷袭京师的路线 , 转而正面突破 。 然而盛庸麾下有数万人马和上千艘战船 , 燕军该如何取胜呢?
燕军向来擅长诱敌 , 朱棣犹是如此 。 这一次 , 朱棣采用的策略是“声东击西” , 他首先命人在淮河北岸打造船只、木筏 , 期间扬旗鼓噪 , 动静弄得很大 , 明明白白地告诉盛庸:“本王要从你这里渡河了 。 ”
实际上 , 朱棣派朱能、丘福率领一支偏师秘密向西移动 , 在距战场二十里的地方埋伏了下来 。 这支偏师的人数不多 , 史载“骁骑数百人”而已 。 别以为他们人数不多 , 就是一些搞偷袭的小角色 , 朱能、丘福是燕军最彪悍的两员大将 , 不让他们指挥数万主力 , 却指挥几百骑兵 , 可见这支部队的任务绝不是小打小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