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李煜、南宋李清照都是词界翘楚,皆以擅写“愁情”闻名。二人各有一首叙写“亡国悲音”的千古名作,李煜的就是《虞美人》,而李清照的就是《武陵春》。
这两首词,都写在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里。彼时,二人同样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在个人生活上,也都是从“天堂”掉落进了“地狱”。
文章插图
因此,作品在立意上呈现出高度相似,但是表达方式却又大相径庭。李煜的《虞美人》纯真自然,意浅情深;李清照的《武陵春》风流蕴藉,婉曲动人。
读者或为李煜的亡国悲剧所感动,或是被李清照精湛的艺术魅力所感染。于是使得这两首词被人竞相传颂,赞唱了千年。
一、李煜的“悲壮之愁”
【 一江春水|同写亡国之愁,李煜《虞美人》和李清照《武陵春》,谁的愁更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这首词的表达,可以用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除了第一句由于有些反常规,显得有些“奇警”之外,在其余的部分,它并没有什么高明的创作技巧。
虽然没有太高明的创作技巧,但是这首词却在中国的词坛上却占据了极高的位置。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首词中的感情是完全真实的。亡国前后的对比过分强烈,读来难免让人产生一种天地同暗、山河同悲的悲壮感受。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和秋月,本来是人们最喜爱的东西。也是词人往日里最爱描写的东西。可是亡国之后的李煜,根本懒得多看它们一眼。同时,这一句也表达了两层意思。
文章插图
其一,“春花秋月”的出现,会勾动他思念故国的心思。因为只要一想起南唐的风物和往日生活的安逸,再对比沦为阶下囚的处境,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就让人受不了。
其二,“春花秋月”在这里代指时间。其实,当时李煜只是被软禁了两年半左右的时间。但是阶下囚的日子让人感觉是度日如年,实在是太难熬了。
所以,李煜就先通过“春花秋月”来表述一个时间,然后再通过“往事知多少”,毫不掩饰地表达出自己对故国的那种思念之情。
接下来,他又说“小楼昨夜又东风”。东风来了,也就意味着春花又要盛开了,而春天又要来了。看来,这已是他被关的第三个年头。
然后,他又通过“雕栏玉砌应犹在”这两句,反复咏叹和“往事知多少”同样的主题,一直到最后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这样一句感叹,一句回忆,再来一句感叹,再来一段回忆,把词中的愁情一步步地推向最后的高潮。回忆太多了,越想越是犯愁。这忧愁有多少啊?它像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章插图
“愁”这种感情本来是无形的,李煜用了一个完美的比喻,将无形化为了有形。因为亡国之愁是“沉重”的,体量庞大的,不尽不竭的,所以只有用奔流不息的春江之水来形容。
因此,李煜《虞美人》中的“愁”,是一种异常沉重,而又奔涌无尽,无法消解的浓愁。而接下来我们的谈的,李清照《武陵春》中的愁,更多的是一种“纤细的愁”。
二、李清照的“纤情浓愁”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南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也就是绍兴五年(1135年)。当时的李清照,已是一个51岁的老妇人。南渡之后,丈夫赵明诚病逝。她逃难时带来的十几车字画古董,也损失了一大半。
据野史中描述,李清照曾遭人“骗婚”。就在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左右,有一个叫张汝舟的人,看上了李清照的财产,为了谋求她的财产,便假意和她结婚。
婚后,张汝舟没有如愿得到那些财产,于是就对她拳脚相加,甚至还想谋杀她独占家财。最后,李清照非常艰难才同他离了婚,从魔掌中逃了出来。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认定,这首《武陵春》就只是在写她个人的爱情。
- 俞军|俞见|咏春
- 皮格马利翁|“娃界小米”春水堂:以2999的价格,媲美上万元硅胶娃娃的品质
- 两国|中马青少年元宵佳节同写春联庆新春
- 孔子学院|中马青少年元宵佳节同写春联庆新春
- 春节|庆新春,长沙一江两岸上演“星城年味”灯光秀
- 周春水|“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成山东首批水下文物保护区
- 一江一河:母亲河我们心里的诗|我向两会捎句话| 一江一河
- 陈奕迅|一曲解相思 罗永甄全新国风单曲《一江寒》全网上线
- 任正非|《一江春水向东流》:蕴含任正非之“道”,如果早点明白就好了!
- 翡翠|这玉石30万一斤,价格5年涨20倍,颜色绿如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