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街亭之战,诸葛亮与马谡孰对孰错?后世为何少用诸葛方案

闲话少言 , 直奔主题 。 本人写历史文章 , 均以史书为依据 , 特先说明 。
蜀汉建兴六年 , 即公元228年 , 第一次北伐 , 诸葛亮亲率主力部队出祁山 , 丞相府参军马谡作为前锋 , 派驻到街亭抵抗名将张郃 , 马谡被张郃打败 , 诸葛亮随即率领主力部队撤回老家 , 最后挥泪斩马谡 。 我看了又看 , 反复阅读《三国志》中的各人传记 , 觉得奇妙 , 史书春秋笔法 。 为避免枯燥 , 将史书情节写成剧本 , 全部引用《三国志》文字 , 大致可以分成三集:
【爱历史】街亭之战,诸葛亮与马谡孰对孰错?后世为何少用诸葛方案
文章图片
第一集:诸葛亮制定城郊交通要道抵御方案 。
史书《三国志》中 , "蜀相诸葛亮出祁山 , 遣将军马谡至街亭" 。 马谡是接到主帅诸葛亮的命令 , 前往街亭驻防 。 那街亭是个啥呢?其实街亭就是城郊的交通要道:
1、亭:秦汉时期小之又小的行政单位 , 比最低的"里、什、伍"高一点点 , 亭的行政主管有个吏(应该还不是官) , 叫亭长 , 汉高祖刘邦就当过这个吏 , 主要负责驿站的人来客往 , 也包括巡逻抓捕贼盗 。 "亭有亭长 , 以禁盗贼" , 亭长的主管上级 , 是县城里的县尉 , 亭长 , 相当于派出所所长 。 "亭 , 留也 , 盖行旅宿会之所馆" , 亭管辖的范围 , 是以长度来计算的 , 而不是以面积来计算的 , 即"十里一亭" , "五里一邮" , 一个亭的管辖范围 , 也就是大约5公里长短的道路范围 。
2、亭 , 都是在城外的:在县城里 , 只有那种吃喝玩乐的小亭子或娱乐场所 , 没有行政级别上的那种"亭" 。 "(诸葛亮)遣将军马谡至街亭" , 马谡的街亭 , 必定是某某县城的城郊交通线上 。 诸葛亮没有派遣马谡到某某县城驻防 , 而是要求在城郊的交通要道上实施防御 。 至于《三国志》中的"高详屯列柳城"的列柳城 , 绝对不在马谡的街亭旁边 , 是两个大方位 。 马谡抵御的是左将军张郃 , 而屯守列柳城的高详 , 抵御的是雍州刺史郭淮的进攻 。
3、街亭是在城外 , 必定是在交通线上 , 相当于驿站 。 至于街亭具体在哪儿 , 《三国志》缺乏《地理志》或《郡国志》等内容 , 导致有些地方至今争论不休 , 比如"赤壁"、"官渡"等 , 后人撰写的《后汉书》之《郡国志》中 , 在那个大致方位 , 只写了"略阳(县)有街泉亭" , 街泉亭未必就是街亭
【爱历史】街亭之战,诸葛亮与马谡孰对孰错?后世为何少用诸葛方案
文章图片
这个街亭必定是在某县城的城郊 , 是在该县城的主要交通道路上 , 那诸葛亮明确命令马谡到街亭 , 其实就是命令马谡守住街亭这个交通要道 。 诸葛亮制定的战术方案 , 本质上 , 就是城郊的交通要道防御战术 。
【爱历史】街亭之战,诸葛亮与马谡孰对孰错?后世为何少用诸葛方案
文章图片
第二集:马谡改成"城郊的山地防御战术"
丞相府参军马谡 , 率领前锋人马 , 包括裨将军王平 , 还有将军张休、李盛、黄袭等 , 赶到了某某县城外街亭这个交通要道 。
1、经过观察比对 , 马谡认为交通要道抵御战术不好 , 决定改成"山地防御战" , 即"(马)谡舍水上山 , 举措烦扰 , (王)平连规谏(马)谡 , (马)谡不能用" , 马谡上的山 , 应该叫南山 , "(马)谡依阻南山" 。
2、马谡将诸葛亮的城郊交通要道防御战术改成城郊山地防御战术 , 将军张休、李盛等人应该都同意马谡的方案 。 当然 , 这几个人 , 事后一起陪斩了 , 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 。
3、裨将军王平提出反对意见 , 王平反对的理由是"舍水上山 , 举措烦扰" 。 王平是从后勤保障方面考虑问题 , 并没从敌方、地形等方面考虑 , 当然 , 后勤保障是个重要事项 , 从语气上分析 , 王平赞成诸葛亮的交通要道防御战术 , 是归因于后勤有保障 , 有水源 , 泡茶喝水都方便;王平反对马谡的山地防御战术 , 主要原因 , 就是少了生活用水 。 用水问题 , 成了王平权衡诸葛亮、马谡两套战术方案孰优孰劣的重要判断标准 。
【爱历史】街亭之战,诸葛亮与马谡孰对孰错?后世为何少用诸葛方案
文章图片
抚卷而思 , 若是在山上有充足的水源 , 泉水叮咚叮咚的响 , 王平是否就会赞成马谡的方案呢?生活用水 , 的确重要 , 但应该不是判断战术方案优劣与否的最主要标准吧 , 否则 , 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就不会胜利了呀!
【爱历史】街亭之战,诸葛亮与马谡孰对孰错?后世为何少用诸葛方案
文章图片
第三集:曹魏名将张郃出场 , 提出了第三种方案:城市防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