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如果崇祯看懂这篇“防灾论文”,明朝还会亡于1644年吗?

【历史故事】如果崇祯看懂这篇“防灾论文”,明朝还会亡于1644年吗?
文章图片
说起崇祯的帝王生涯 , 那可真是皇帝的工作不好干 。 崇祯每天工作996 , 上班时间长又压力大 , 还没什么工资可以拿 。 若是放在现代职场 , 这样性价比的工作只怕都找不到员工来做 。
然而 , 工作兢兢业业的崇祯 , 运气却实在差得出奇 。 多年高强度工作干下来 , 崇祯非但没能带领明王朝走向富强 , 还召唤出了“天启四骑士” , 让原本脆弱的明王朝雪上加霜 。
想来当崇祯黯然走上煤山那日 , 亲眼目睹了北京城破 , 山河破碎的他 , 必定也会带着一肚子的疑问仰天长叹:我工作这么努力 , 为什么明朝还是亡于1644呢?
一、防灾论文
其实 , 大明之殇 , 早有预兆 。
明朝晚期 , 科学界百花齐放 , 出了不少名人 , 这其中便有重量级科学家徐光启 。 他不仅学贯中西 , 主持了明末一系列西方科技引进活动 , 还写下了不朽的著作《农政全书》 , 一度畅销日本以及欧美各国 , 被启蒙运动时代的欧洲各国学者推崇 , 影响十分深远 。
【历史故事】如果崇祯看懂这篇“防灾论文”,明朝还会亡于1644年吗?
文章图片
而比起这大部头的《农政全书》来 , 徐光启写下的另一篇“小文”《除蝗疏》 , 却对明王朝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 。 在这篇写给崇祯的《除蝗疏》里 , 徐光启凭借深厚的学识 , 超前的眼光 , 一针见血的指出 , 要救大明 , 就要先除蝗虫灾害 。
在徐光启看来 , 明末各种自然灾害中 , 蝗灾最为特殊 。 一来蝗灾一旦发生 , “数千里草木皆尽” , 危害性很大;二来蝗灾的轻重 , 取决于人工干预的力度 , 通过预防与救治相结合的方式 , 完全可以有效减弱蝗灾的影响;三来蝗灾一旦形成 , 个人几乎无计可施 , 只有依靠国家的力量 , 才能有效扫蝗 。
为了便于崇祯操作 , 徐光启还在《除蝗疏》里 , 详细介绍了蝗虫的生活习性和防蝗方法 。 比如徐光启提到 , 蝗灾“最盛于夏秋之季” , 而想要除蝗 , 最好在蝗虫刚刚孵化出来后便扑治 , 对于已经能够飞行的蝗虫 , 要组织群众一起用绳兜布囊捕杀 。
【历史故事】如果崇祯看懂这篇“防灾论文”,明朝还会亡于1644年吗?
文章图片
灭蝗重要 , 防蝗更重要 。 《除蝗疏》中 , 也记载了许多防治蝗虫的方法 。 比如在农作物上撒草木灰 , 变旱田为水田等等 。 总之 , 《除蝗疏》中干货满满 , 算得上是明代治蝗经验最系统 , 最翔实的文献资料 。
二、大明之殇
这部治蝗文献 , 堪称中国古代治理蝗灾的集大成者 , 不但深远影响到了近代 , 还被许多国家学习 , 而它对明朝的价值 , 更是非同一般 。
明朝自诞生起 , 就频频受到蝗灾侵扰 。 自洪武元年至崇祯十七年 , 276年间 , 发生蝗灾的年份就有205个 , 单是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里 , 就爆发了十六次规模空前剧烈的蝗灾 。
【历史故事】如果崇祯看懂这篇“防灾论文”,明朝还会亡于1644年吗?
文章图片
正是看到明王朝饱受蝗灾之苦 , 徐光启才在崇祯三年 , 挥毫写下这篇“防灾论文” , 为崇祯指明了延续明祚的道路 。
然而 , 《除蝗疏》送到崇祯手里时 , 明朝的蝗灾还没到最严重的时候 。 于是崇祯只轻轻看了一眼《除蝗疏》 , 便把这篇真知灼见的文章弃置一旁 , 然后一门心思琢磨起如何打胜仗来 。
谁知无巧不巧 , 崇祯九年至十五年 , 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蝗灾便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及华北平原爆发了 。 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相继受灾 。 鼎盛之时 , 蝗灾西起关中 , 东至徐州 , 形成长达1000千米的超大蝗灾区 , 以至在史书上留下了“飞蝗蔽天 , 田禾俱尽”的记载 。
这场大蝗灾 , 造成了严重的粮食短缺 , 陕北等灾区因此产生大量饥民 , 再加上地方官员盘剥 , 饥民们被迫走上起义之路 , 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农民起义军就此应运而生 。
与此同时 , 大量驻守在固原、延绥的官兵也饱受饥荒之苦 , 可空荡荡的国库让崇祯拿不出赏赐来安抚军心 , 结果军队哗变 , 官兵们一股脑加入起义军 , 让本就难以剿灭的起义力量更加壮大 。
【历史故事】如果崇祯看懂这篇“防灾论文”,明朝还会亡于1644年吗?
文章图片
可以说 , 正是崇祯轻视的蝗灾 , 成为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催化剂 。 如果崇祯能早些重视徐光启的《除蝗疏》 , 主动除蝗灭蝗 , 大明王朝的历史 , 或许便会改写 。
【历史故事】如果崇祯看懂这篇“防灾论文”,明朝还会亡于1644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