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古人深信灵魂不散,人死以后会以另一种形式庇佑生者,由此对死者产生敬畏之心,所以在礼节上尤为重视,生怕犯了禁忌。而在400多年前的南安梅山,却有这么一位先人,早早意识到繁冗的丧葬习俗带来的弊端,便巧用良计,带领族人破除陋习。至此,芙蓉李氏每逢族人去世,只需将一切准备就绪便可出殡,不必择日定时,这一新风延续至今。为了感怀他的恩泽,后代族人尊称他为“中厝老爹”。“中厝老爹”是何许人?与南安芙蓉李氏家族又有什么关系?翻开尘封的历史,我们试图走近他、了解他。
文章插图
家风厚重五月的微风,和煦轻柔。在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沿着光前南街往南走,来到一条3米多宽的街道支路,沿着支路徒步行走10米,一座富有闽南气息的古大厝,便呈现在眼前。
文章插图
600多年的风雨沧桑,年久失修的古厝也曾破漏不堪。如今看到的古厝,由后代子孙出资修缮,于2008年落成。古厝墙垣白石红砖,琉璃盖顶,瓦筒翘脊,犹如燕子的翅膀舒展而开。听闻有人来访,管理员赶紧开门迎客。走进青石铺就的庭院,四周放满了盆景,绿树鲜花,花香四溢。大门横匾上“黎怀堂”三个大字,熠熠生辉。
文章插图
“黎怀堂”为芙蓉李氏九世祖李渐故居。屋内装饰古朴典雅,丹青美轮美奂,更添几许书香气息,让人仿佛看到那个垂髫少年,正端坐灯下苦读诗书的模样。大厅两侧墙上的两副对联“格察体用堪世象,殊胜详祯悉恒常”“秉公示廉彰品济,诚信恤民志省身”,是后人对李渐一生的形象概括。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即便岁月变迁,也无法抹去家风的厚重。大厅正墙上,还留有李氏的家风家训:有孝悌忠信者是吾子孙,无礼义廉耻者非我族类。以“孝悌、忠信、礼义”为核心的李氏家风,世代传承,家族精神得以延续,涌现出不少的贤能志士,而李渐也是其中之一。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追寻足迹,来到南安市国专小学操场站台,李渐的墓位于此处。据族谱记载,李渐公墓址位于芙蓉乡山尾山,坐南向北。只可惜在小学扩建中,墓域被侵损,墓碑等毁荡无存。如今看到的,只是一个用石头堆砌成的站台。每逢清明时节,李氏族人都会相约来此祭扫。
文章插图
捐薪资军李渐自幼天资聪颖,从小勤苦读书。母亲雷氏出身名门闺秀,知书达理。秉承李氏家风,父母亲对其训导十分严格,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渐学业显扬,淹通书史,优于同龄人。虽然才华横溢,李渐的仕途却不那么顺畅。直到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37岁的李渐才在福建乡试考中举人,因试卷列优,经吏部筛选授职,初授宁德县学博(教官)。官场生涯三十载,李渐历任建阳县令、江西抚州金溪知县、山东济南淄川知县、北直真定曲阳知县等职位,虽政绩赫赫,士民拥戴,但官职由升而降,降而复升,升而复黜,可谓尝尽宦海浮沉。尽管如此,李渐始终不忘出仕初心。李渐在济南淄川任知县时,这个地方达官贵人等有权有钱有势的家族居多。曾有官员屡次纵容其族亲放马践食庄稼,百姓不堪其扰,持棍将马击毙。而这官员却不问青红皂白,派兵缉拿百姓30人,关押于县衙。李渐得知后,十分愤怒,立即要求该官员释放无辜百姓,并上书呈报省府,将该官员降职处理,从而为民申冤。然而,也因为这件事,李渐得罪了济南府一些豪强家族,反被诬告。幸得当时考察官吏的主事官员审查辨明,李渐得以正名,并被调任浙江温州平阳。不过,时为浙江温州平阳的督抚,却又复议此事,将他贬为常州府幕参军。清廉爱民的李渐,一年后升职为曲阳县令。为官期间,流寇猖獗,他奉命严守城池,每天操练士兵,购置器械兵甲武器,军费耗资颇重。为了不摊派于民,他带头捐赠自己为数不多的薪俸,以资军需。无奈上司经常过来巡视考察,吃喝拿要,索要礼物。面对入不敷出的财库,李渐不堪其扰,68岁的他毅然辞官,解甲归田。中厝老爹辞官时的李渐,两袖清风,素手空囊,就连回乡的盘缠都没有。当地士民得知后,为他捐资捐粮,李渐才得以返乡。回乡时,妻子蔡氏已经去世一年。面对家徒四壁,囊无分文,李渐惆怅满怀,看到父亲在房里题写的“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更是感慨万千。老当益壮,未移白首之心。生活的挫折,并没有让李渐日日嗟叹,相反,他立志要为家乡做点贡献。看到家乡没有私塾,李渐四处拜访本地族亲,开始募捐办学。本乡的、外乡的,凡是有志于学的青年才子,扛着包袱,纷纷上门求教,投身于李渐门下。把教书育人当作晚年生活的乐趣,李渐带了一大帮青年人,当上了孩子王,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生。千古家训,泽被后世。除教育外,李渐还对家风家训非常重视。李氏家规族训名为《家范录》,收录在《芙蓉李氏族谱》里,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由芙蓉李氏六世祖李汝夏首修,是芙蓉李氏后世子孙的治学、为官、做人等方面的规范准则。返乡后的李渐亲自主持对《芙蓉李氏族谱》进行第三次、第四次修复,并专门对《家范录》进行了修补,详细记载先贤的业绩,族人事迹,以昭前人徽光,启后人之景仰,效前辈之风范。可以说,在他手里,李氏芙蓉家风文化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家风家训的感召下,李氏人才辈出、代有贤能。仅明清时期,这个家族就有国学生、太学生、贡生、儒士等400多人,中进士、文武举人6人;近代更是走出了李光前、李引桐等一批闻名中外的慈善家、教育家。如今,后人将流传至今的家风家训提炼成句,建馆展示,将孝悌与廉洁谨记于心,让家族精神得以延续。虽自身节俭,但对待乡亲,李渐却仗义慷慨。在外任官几年,但凡遇到芙蓉乡亲前往经商相访,他总是提供膳宿方便或给予回乡路费资助。回乡之后,但凡乡中有何不平之事,邀请他出面,无论亲疏,均以公道,无不迎刃而解,深得邻里敬仰,在乡中颇有威望,大家尊称他为“中厝老爹”。破除陋习数千年来,民间素有择日定时出殡的习俗,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地方延续这一陋习,劳民伤财,苦不堪言。然而,早在400多年前,芙蓉李氏就走在了破除陈规陋习的前面,其族人去世,只要一切准备好就可以出殡。改变这一陋习的,正是李渐。《南安芙蓉志》记载,1623年,李渐母亲去世,时任建阳县令的他得知后,日夜兼程返家为先母奔丧。按照当时的习俗,族人去世后,必须挑选好日子才能出殡,家人还要守灵多日,帮忙料理事务的乡亲也都疲惫不堪,且花费颇多。就连遇上风雨天气,出殡时日也不可更改,众人更加劳累。丧礼结束后,李渐因县衙公事未能在家久留,之后又接吏部令,调任江西抚州金溪县令。赴任途中,李渐在客栈中住宿。那晚山居寂寥,回想先母奔丧、在家见闻,李渐辗转难眠:“自揣吾先母如是,族人亦皆然。此俗实属弊端,切需易改,但如易改,福祸难料。辗转思虑,务须谋求即可改陈风陋习,又能庇佑宗亲平安之双全良策。”都说死者为大,面对世代承袭下来的出殡习俗,改变可非易事。在明朝,张天师是整个道教的教主,龙虎山张天师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更是无比尊贵。经过再三思虑,李渐翻山越岭、艰难跋涉,前往与金溪县毗邻的龙虎山天师府,为族人求来平安灵符,于返乡省亲时,供奉于中厝厅堂,并通告族人。自此,芙蓉李氏族人过世出殡不必择日定时,延续至今。而他流传至今关于“破除陈规、智改陋习”的典故,已成为南安移风易俗的一个标杆。人物:李渐李渐,字自进,号黎怀,生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芙蓉李氏九世祖。明万历癸卯科(公元1603年)举人,历任宁德县学博(教官),建阳县令,江西抚州金溪知县,山东济南淄川知县、北直真定曲阳知县等职位。卒于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享年83岁,被后人尊称“中厝老爹”。遗迹:黎怀堂黎怀堂坐落在梅山镇竞丰村光前南街,由李渐之父所建,建筑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已有685年的历史。由于年久失修,破漏不堪,2006年,由后代子孙出资修缮,并在2008年落成,为纪念李渐的恩德,中厝落成时树名“黎怀堂”。唐莉洪 黄俊涛 李想 文/图来源:海丝商报
- 曹州堆绣|好品山东丨400年的传承技艺 曹州堆绣展现永恒之美
- 庚续|好品山东丨400年的传承技艺 曹州堆绣展现永恒之美
- 考古|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已出土编号文物过万 近完整器超过2400件
- 上海|每天卖出400万只巴比馒头,这名徽商在上海成就“包子传奇”
- 漏洞|11岁女孩指出《西游记》漏洞,专家称无法反驳,400年来无人发现
- 急性发作|被国人一年吃掉4000亿个的鸡蛋,你可能低估了它的「营养价值」
- p月薪4000就别追求茅台了,这10款才是良心好酒,好喝不贵高性价比
- 闭幕式|折柳寄情、“双奥”相遇……揭秘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如何延续“中国式浪漫”
- 超级玛丽|晋商会馆内奏响缤纷民乐,艺术让400多年古老建筑再焕生机
- 十六运|2022年中卫市群众文体活动精彩纷呈 参与人数突破4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