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 , 时值炎阳渐盛鳞鳞若火的六月 , 福建五虎门却是云帆蔽日 , 六十三号巨大的宝船正乘风破浪 , 剪开蓝色的波澜奔往接天的远洋 , 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大幕由此拉开 , 谱写一段世界航海奇迹 。 通过《明史·郑和传》的记载我们得知 , 下西洋之举 , 为明成祖朱棣一手发起 。
文章图片
而且出使远洋沟通域外 , 是朱棣夺取帝位之后 , 较为迫切的一个心愿 。 早在永乐元年 , 朱棣就曾派遣心腹太监尹庆航行爪哇 , 下西洋在彼时也已经着手筹备 , 除了督造巨大的宝船 , 挑选老练的水手、随从之外 , 朱棣对掌舵整个使团船队的正使选择 , 也颇为留心 。 初选定下郑和之后 , 朱棣还专程让相士袁忠彻为郑和看相预卜 , 诸事圆满才最终拍板 。
种种准备细节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 朱棣对下西洋 , 似乎有非同一般的执念 。 其次 , 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规模之巨、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彼时世界之人望尘莫及的 。 更重要的是 , 郑和的船队装载了朱棣施于沿途各邦属的不菲赏赐品 , 众所周知 , 成就与付出是成正比的 , 这无疑意味着郑和下西洋需要巨量的财力支撑 。
文章图片
《明史》对此记载 , 三宝下西洋“厚往薄来 , 支费浩繁” , 仅造船就费钱几十万 , 每只约合五六千银两 , 为了保证船队的出行 , 朱棣甚至“支动天下一十三省钱粮” , 七下西洋的29年 , 使库藏为虚 。 由此可见 , 下西洋的代价是非常大的 。 那么 , 这就更加令人疑惑 , 朱棣究竟为何执着于下西洋 , 他派遣郑和出使的真正目的 , 究竟是什么?
明清往来的数百年间 , 历代学者皆对此进行深入探究 , 无论寻找建文帝抑或宣扬威德 , 还是抗击帖木儿等等 , 众说纷纭无有定论 。 而随着一块深埋海岸5百余年的郑和石碑重现 , 也许给出了意外的答案 。 早在1911年 , 锡兰(即是斯里兰卡)学者意外在一座寺庙下的海岸淤沙里 , 挖出了一块古旧的石碑 , 碑首雕刻着精美的飞龙戏珠 。
文章图片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 , 这块石碑上竟然还刻着古文汉字 , 经过释读正是郑和下西洋时 , 途径锡兰时所铸刻树立的石碑 , 碑文记述“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使诏谕诸番:海道之开 , 深赖慈佑 , 人舟安利 , 来往无虞 , 永惟大德 , 礼用报施……” , 言辞之间尽显和煦的上邦姿态 。
所以 , 学者从碑文中推测认为 , 朱棣投注大本开创西洋远航 , 绝非是为寻找建文帝 。 从碑文可见 , 朱棣有不同于其父朱元璋的邦交理念 , 他虽严防元虏 , 却更加雄心壮志 , 而且对元代开化的藩国心存向往 。
文章图片
【【爱历史】失传500年的郑和石碑被发现!学者:揭开七下西洋的秘密】朱棣也想继之而起 , 接力创建这种藩国规模 , 将大明的威仪推向远方 , 如此格局 , 尽显雄主之风 。 只可惜 , 朱棣死后 , 明代后续君王都没有这样的眼界 , 进而停罢下西洋 , 使得迈步世界引领群藩的壮志 , 半途而废 。
- 【爱历史】老照片:194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井生活旧影
- 【爱历史】2014年重庆工人修复800年前观音像,无意触发机关,发现意外惊喜
- 【爱历史】国宝中的细节,实拍西汉“长信宫灯”
- 【爱历史】梁山好汉穿越到三国,曹操会不会笑出鼻涕泡?
- 【历史故事】烟台海阳有个村庄叫做“吉林”,这个名字有啥讲究?
- 【历史故事】此人是南宋名将,浴血奋战保家卫国,自家后院却被上司攻陷
- 【爱历史】福临年仅6岁,多尔衮为何不直接称帝?不是不想,而是实力不允许
- 【爱历史】发生在明朝的这起盗窃奇案迷雾重重最终真相大白
- 【爱历史】清末官员老照片,妻妾成群,衣着华丽,官气十足
- 【历史故事】如果一位总统出行,死在别的国家会有什么后果?俄罗斯:没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