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获4万高赞,博士学位真的那么重要吗?上交大博士亲述科研心路( 五 )


让我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 是源于2010年初我参加的一次在线会议 , 那是一个传感器国际论坛 , 在新加坡 , 我因为没有争取到经费支持 , 没能到现场参加 。 通过视频 , 我观看了日本那个叫Mohri的学者 , 做了关于磁传感器芯片的演讲 , 这个演讲简直给我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 让我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
本来这个叫Mohri的学者 , 之前也一直在做和我们类似的器件研究 , 后来我们转向生物检测应用 , 他们就没有声音了 。 我因为做了一点生物检测的工作 , 发了几篇论文 , 就开始琢磨这个东西应该可以产业化的 , 但我们搭建的实验平台粗大笨重 , 信号处理都是PCB板级的电路 , 高频信号激励是买了一台笨重的阻抗分析仪还有一台信号发生器 , 整个实验系统满满当当占了半个实验室 。 但是 , 这个Mohri教授 , 沉寂的几年 , 他竟然找到日本爱知钢铁投资了他 , 把传感器的敏感单元、信号处理、阻抗匹配、高频信号激励、电磁屏蔽等模块 , 全部集成化做进了一个2mm*2mm的封装芯片里面 , 然后给日本的手机厂商供货 , 开始做手机里面的电子罗盘和地磁方位检测了 。
这个讲座让我整个人是崩溃的 , 2mm*2mm的面积是我的传感器敏感单元的尺寸 , 而其他的环节 , 我用了半间实验室的面积 , 人家却都集成都芯片里面了 , 而且已经过了研发的阶段 , 而且已经给手机厂商供货了 , 而且都申请了很多专利了 。 虽然单片的性能比我的差一大截 , 但在手机领域的应用 , 人家Mohri的产品是够用的 , 我只能用一大堆笨重的仪器 , 去做各种生物检测然后刷论文 , 离实际变成集成化的产品 , 还差了十万光年距离 。
我开始怀疑我的研究方向的意义 , 我从事应用科学研究 , 就是应该像Mohri一样 , 把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 , 去推动某一个产业的进步 , 但看着我那一大堆笨重的仪器 , 又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 就算再牛 , 我一个人也搞定不了这件事 , 这是个系统工程啊 。 爱知钢铁给Mohri配置了50人的研发团队 , 涵盖电子、半导体、传感器、芯片封装各个领域的工程师 , 而我有什么 , 我就是一个孤单的螳螂 , 高高举起手臂 , 却推动不了事业的车轮 。
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 我08年无意间做的一件事情 , 在2010年我面临人生抉择时 , 开始发挥作用了 。 我之前讲过了 , 和管实验室的老师关系处的很好 , 实验室的设备我基本都会使用 , 机缘巧合下 , 我认识了一个已经毕业的师兄 , 他回来学校想做一些实验 , 关于陶瓷材料掺杂和烧结的东西 , 那两个破设备几乎都没人用 , 像垃圾一样丢在那里 。
听说我会使用 , 已经毕业的师兄找到我 , 给了我一些样品 , 让我帮他做实验 , 我有实验室的钥匙 , 晚上10点后 , 其他人都走了 , 我一个人留下来 , 一边制作我的薄膜传感器 , 一边帮师兄做样品 。 2008年9~12月 , 4个月的时间 , 我做了6个批次的样品 , 师兄很感激我 , 请我吃了一顿酸菜鱼(还记得工程硕士的同学也请我吃的酸菜鱼吗?) , 然后给我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 他希望我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 。 我看到命运之神向我招手 , 他手指一个充满挑战的方向 , 让我冲上去 , 挑战未知的困难 。
师兄给我的样品是一种陶瓷芯片 , 是非常好的产品方向 , 07年国家要对机动车实施排放管制 , 所有汽车都要出厂强制安装 , 但是当时 , 全球只有德国、美国、日本三家公司有相关技术储备 , 中国这一块市场注定被别人垄断 。
师兄给的样品正是这个方向 , 他委托我做的样品 , 经过几家机构的检测 , 性能相当不错 , 接下来 , 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代工厂伙伴 , 把这种陶瓷芯片批量化生产 , 然后在经过集成化的产品封装设计 , 把信号传输、热保护、抗振动、机械固定等装置与芯片集成起来 , 做成终端产品 , 与发动机匹配使用 。 国外几家公司的技术严密封锁 , 核心的芯片工艺没有人能够接触得到 , 也不会对外销售 , 只能靠自己做出来 。 我和师兄只做出了初版的芯片产品 , 还需要优化才能量产 , 而且后续还牵涉到封装设计和匹配使用 , 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