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松锦之战,为何清军火炮数量不如明军?

松锦之战是明清战争最高水平战役 , 明朝出动了所有精锐部队 , 包括 , 最精锐的祖大寿军团 , 以及洪承畴八大总兵集团 。 明军光是火炮就出动了4000门以上 , 平均30人就有1门火炮 。
以至于洪承畴战败的时候 , 清军缴获了3500多门火炮 。 其中3000门为大将军 , 二将军和三将军炮 。
【爱历史】松锦之战,为何清军火炮数量不如明军?
文章图片
洪承畴
有朋友可能会觉得纳闷 , 火炮在冷兵器时代的作用是巨大的 , 面对以骑射为本的满清 , 为何明军有那么多火炮 , 却还是打了败仗?
近年来网络论坛有不少喜欢历史的朋友喜欢拿崇祯和“运输大队长”作对比 。 那咱们就以此类推 , 在探讨双方武器威力之前 , 不妨先从战术层面来对比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和这场明清之间的生死决战 。 如果从解放战争辽沈战役的态势来看 , 清军统帅皇太极采用的同样是 , 围攻锦州 , 关门打狗 , 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 而且 , 也充分发挥了穿插战术 , 从而将明军主力歼灭在关外的各个堡垒 。
这种战略战术是不是和几百年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集中优势兵力 , 各个歼灭敌人”不谋而合呢?
首先是 , 清军迂回穿插 , 抄断明军入关道路笔架山 。 随后 , 多路出击 , 大胆发动夜战 , 对洪承畴主力兵团进行野战歼灭 。 在援军遭到惨败以后 , 同时逼迫困守孤城的明军祖大寿军团放弃抵抗投降 。 在发现硬攻锦州不利的情况以后 , 清军迅速改变战略 , 举国动员赶往前线 , 夺粮 , 掘壕 , 断后路 , 围点打援成功 , 明军精锐大部丧尽 。
【爱历史】松锦之战,为何清军火炮数量不如明军?
文章图片
松锦大战示意图
松锦之战是明清战争的决定性大战 , 为清军打开了入关的通道 。 同时 , 明朝最后一支还能战斗的精锐野战军团在东北几乎全军覆灭 , 也宣告了明朝军队已经基本丧失了打硬仗的战斗力 。 清军首先是动员彻底 , 其次是善于在局地区部集中优势兵力吃掉对手 , 拖垮对手的经济和民心 , 最后颠覆大局 。
但是光有胜敌一筹的战术还不够 , 武器的优势也是清军赢得这场决战的关键因素 。 而清军的红衣大炮比起明军数量众多的土炮 , 毫无疑问是明显占据上风的 。 那么红夷大炮的优势何在呢?
【爱历史】松锦之战,为何清军火炮数量不如明军?
文章图片
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 , 其原型是欧洲在16世纪晚期发明的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火炮 , 在明代后期从荷兰(时称红夷)传入中国 , 因此叫红夷大炮 , 并很快被仿制 。 后来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都被中国统称为红夷大炮 , 也称红衣大炮 。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与当时明朝本土拥有的火炮相比 , 有很多优点 , 炮管长 , 管壁厚 , 口径大 , 整体形状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 , 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形的炮耳 , 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 , 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 。
此外还设有准星和照门 , 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 , 精度很高 。 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 , 口径110-130毫米 , 重量在1吨以上 。
【爱历史】松锦之战,为何清军火炮数量不如明军?
文章图片
明代土炮
因此 , 虽然清军总的火炮数量不如明军 , 但是清军的重型红衣大炮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优势 。 清军集中重炮集群对打明军一大堆小炮 , 无论是射程 , 还是威力 , 明军火力都处于劣势 。 比如 , 1642年 , 清军攻克塔山阵地 , 清军红衣大炮将塔山城墙轰开60多米宽的口子 , 明军火力点都被消灭 。 随后 , 清军进入城内杀死7000多明军 。 在杏山同样是红衣大炮轰开70多米口子 , 就在清军准备冲锋的时候 , 明军被迫开门投降 。
所以有句话说得好 , 不光要有批判的武器 , 还要有武器的批判 。 清军本来战略态势就占优 , 而且战术对路 , 加上拥有那个年代在阵地战、攻坚战中的撒手锏红夷大炮 , 更是发挥了决定性威力;反观明军 , 本来战略上就被分割包围在几个据点 , 战术上又完全受制于敌 , 武器也不如对方 , 自然是“岂有不败之理”了 。
【爱历史】松锦之战,为何清军火炮数量不如明军?】请有缘阅读此文的朋友关注体元的文史沙龙 , 相信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