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影视演员使戏剧舞台更加星光熠熠,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戏剧艺术本身对演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小剧场话剧,空间小,演员少,拉近了观演关系,演员在舞台上的每一个细微表情,甚至呼吸都会被观众看得一清二楚。一台戏的成功绝不只是靠一两个有曝光度的演员,选择演员若不能从题材、人物、角色、风格出发,即使有再多“流量”演员出演,其效果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很多影视演员出演舞台剧的决心很大,态度也很认真努力,但他们事务繁多,时间有限,往往只是匆匆排练,很难花时间沉下心来与其他演员磨合,甚至连正式上演之前的舞台合成都由替身完成,更别提精心打磨演技、塑造人物了。更有一些影视演员主演戏剧作品,只是在首轮演出中“走个过场”,增加卖点,后续的演出由B角演员完成。一台“精品”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北京人艺的《雷雨》首演于1954年,至今超过了600场演出;《茶馆》从1958年首演至今已经超过700场演出。还有《天下第一楼》《骆驼祥子》等作品,无一不是经过几代主创人员几十年孜孜以求,以精益求精、“戏比天大”的精神共同创作与传承的。当今戏剧市场中,大多数演员都本着对艺术的赤子之心,多年来坚持出演一部戏、塑造一个角色,但一些影视演员为主演的作品复排困难,演出场次少,也是事实。
另外,一些戏剧投资人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惜重金邀请“流量”演员参演,在宣传上大力炒作制造噱头和话题,将戏剧视为“粉丝经济”的商品。造成了粉丝疯狂抢票,也给“黄牛”创造了商机,一张票炒到天价,让真正想要看戏的观众望而却步,严重扰乱了市场。演出过程中,每当演员出场时就引发台下尖叫,使得剧场艺术变成了“粉丝见面会”,这更破坏了演出现场的秩序和美感。戏剧演出是神圣、严肃、有门槛的,这种只以经济利益为前提的运作方式,是对创作的亵渎,对演员本人和观众也都是巨大的伤害。
无论是“回归”还是“破圈”,影视演员参演戏剧的现象还会持续下去,我们要高度重视其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同时也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去接纳这一现象。我们要给予影视演员成长的时间,挖掘出他们身上的特质以更好地为观众服务;要鼓励更多的“影迷”“歌迷”进入剧场变为“戏迷”,从“追星”转向“追戏”;也要培养更多的“影视演员”进阶成为“戏骨”,这样才能使戏剧艺术正向健康发展。
【 舞台|影视演员为何频频回归戏剧舞台】
- 舞美|茅奖小说《主角》被陕西人艺搬上话剧舞台
- 编导|《只此青绿》编导的另一部力作!《粉墨春秋》即将登上淄博大剧院舞台
- 李雪莲|《我不是潘金莲》搬上舞台 刘震云期待话剧“背叛原著”
- 蔡正仁|平均年龄80+!这群“大熊猫”齐聚一堂,要开创昆曲舞台的新奇迹
- 院团|传统戏曲的舞台更大了
- 儿童音乐舞台剧|《神探艾小坡》儿童音乐舞台剧首演 为凯叔品牌线下拓展试水
- 合唱团|歌声响起来,这群登上冬奥舞台的阜平山里娃再次让我们动容
- 孩子们|歌声响起来,这群登上冬奥舞台的阜平山里娃再次让我们动容
- 锡崖沟|“太行故事”大舞台最闪耀的主角——揭秘话剧《太行》剧组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密码”
- 史家小学|历经上百次的走位彩排,9岁的合唱团“团宠”小演员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