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东西史|宋代荒政背景下独具一格的软法应对,天灾与荒难后的善后举措】

导语:
封建王朝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在自然灾害之前 , 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 庞大的封建王朝在数千年的发展之中 , 形成了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重要支柱 , 其他例如商品经济为辅的特征化结构 。 天灾的出现并非人为能完全掌控 , 天灾来临 , 根扎在天地里的百姓流离失所 , 帝国经济动荡 , 小到国家境内百姓青黄不接 , 税收经济严重下滑 , 大到饿殍遍地 , 社会政治结构发生剧变 。 不管发生何种情形 , 都是当朝统治者不愿所见的异变之征 , 因此 , 天灾之后的善后工作 , 一直是历代王朝君主为政期间最为头疼的一件事 。
【闲话东西史|宋代荒政背景下独具一格的软法应对,天灾与荒难后的善后举措】
文章图片
(古代小农经济)
宋代我们都知道 , 其经济发展在可谓是盛唐之后的封建顶端 , 却依然逃脱不过天灾的侵扰 。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 宋代对待天灾及荒难之后的应对态度和举措 , 却并不可以简单归纳为一种强权政治下的消极举措 , 而更倾向于一种主观态势下的积极之举 。 这就完全要得益于宋代首次开创的软法应对策略 , 也正是这种措施 , 才使得宋代王朝在经济与政治 , 强权与软法之中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平衡 , 方能延续三百余年国祚不衰 。 一、天灾来临前的先知先觉 , 北宋荒政下 , 软法应对的积谷防饥之举
历朝历代对待灾荒善后的最好举措就是提前建立危机时刻救荒的备用粮仓 。 对于宋朝而言 , 这也是一项值得国家和中央政府投入较大人力、物力的应急手段 。 宋代汲取汉唐以来各朝的救荒经验 , 在此刻得以大成 , 政府下令修建的度荒粮仓在某种意义上并不只是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灾荒的被动赈灾工具 , 而是在某种程度上 , 积极的担当了调和灾荒期间 , 社会市场经济的控制者 。
这一点就与前朝乃至于后朝的粮仓赈灾行为有了很大的不同 。 粮仓虽然储备多 , 但如果一昧的只利用粮仓中的储备粮来缓和灾荒危机 , 那么迟早会入不敷出 , 再次爆发灾荒忧患浪潮 , 这也即是所谓的治标不治本 , 而宋代中央政府的聪明之处 , 就在于充分把握了市场经济的规律性 , 以国有粮仓的存在 , 积极把控市场经济中粮食的上下浮动价格 。 “常平仓国家并无所费 , 而人民实受其益 , 实可称法良意美 。 ”常平仓在连年丰收 , 米价低迷之时 , 大量采购 , 灾荒期间 , 米价飞升 , 又开仓济民 , 同时大量抛售 , 拉低米价 , 从宏观的角度对粮食价格进行有效的调控 , 这也即是宋代常平仓建立的初衷 。
【闲话东西史|宋代荒政背景下独具一格的软法应对,天灾与荒难后的善后举措】
文章图片
(古时开仓放粮)
如果只是单纯的修建常平仓 , 储粮赈灾 , 即使有中央政府宏观性的市场经济调控 , 终究还是不能显现出宋代灾荒期间 , 政府积谷防饥的高明之举 。 各朝虽有对策 , 但下放到具体的实施之上 , 则是官员无能 , 漏洞百出 , 而这时 , 则恰恰显现出了宋代荒政期间 , 软法执政的益处所在 。
历代开仓赈灾 , 救济百姓 , 都要得到中央政府的统一调控和命令 , 而消息的不及时传递 , 则易大规模造成官员无法及时开仓 , 进一步造成灾荒影响扩大 , 而宋代在粮仓储粮的机制上 , 则是充分体现了软法执政的精髓所在 。 充分将自主权交于地方官员 , 使得宋代赈灾及时 , 有效避免进一步态势恶化 。 宋代软法执政的益处第一次得以体现 。 二、贫富阶级矛盾的有效调和 , 软法执政过程中的“劝分”举措
宋代由于市场经济的稳定的发展 , 在社会结构中逐渐出现了另一种层次阶级的代表 , 也就是宋代特有的富民阶级 。 这里的富民阶级绝不是仅仅代指上层社会中的高层权贵 , 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在商品经济浪潮中发家的小众阶级 ,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 他们还是处在与普通百姓相同的层次之上 , 只不过 , 由于宋朝市场经济的发展 , 他们优先摘取了丰硕的胜利之果 , 但却并没有得到政治层面上的国家认可 , 他们与普通百姓的不同之处 , 仅仅在于自身财富的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