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孙子兵法》:顺势而为者,方有所成


纣王|《孙子兵法》:顺势而为者,方有所成
文章插图
一、
任何一件事情的成败,最主要的不是取决于这件事情的本身,而是掌握这件事情之下所存在的基础条件。
在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等共同因素的作用,才能形成好的结果,所以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方式,缺一不可。
而一个人的智慧之处,则在于对背后条件的掌握和平衡之上。
比如《孙子兵法》有一句话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决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作战,然后在作战中侥幸取胜。
在“不败而求胜”这个战术理论之中,《孙子兵法》又以兵法“度、量、数、称、胜”等五个方面展开了以条件决定结果的智慧。
而这个道理不仅在军事上是取胜的不二法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极具重要的借鉴作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条件决定结果的智慧。
相传,鲁国有一对夫妻非常擅长编麻鞋、织熟绢,他们觉得自己有这样一个手艺可以以此谋生,于是打算到越国去做一些小买卖。
这一天,他们两个人把车子装好,刚要出发的时候,有一个人对他说:“你们两个人一起去越国,一定会穷苦无依的。”
鲁国这一对夫妻就问他:“为什么呢?”
这个人便回答说:“因为麻鞋是穿在脚上的东西,但是越国人有一个习惯,就是赤脚行走,而熟绢是做冠的材料,而越国人却都是披头散发,没有扎着头发的。你们虽然精通这些手艺,但是到不需要的地方去贩卖货物,必然会滞销,当然会变得贫困了。”
在这个世上,多数事情都是顺应客观条件而形成的结果,而能够创造客观条件的人少之又少,如果自知自己没有创造客观条件的能力,那最好是依照自然条件的发展,顺其自然而行。
只有建立在对的条件的基础上,才能成就自己期望的事情,这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明白的常理。
纣王|《孙子兵法》:顺势而为者,方有所成
文章插图
二、
在历史上,每当提及残忍暴政的君王时,很多人就会想到纣王。
在商朝后期,纣王连年对外发动战争,对内滥施酷刑,残害忠良,而且贪财好色,以酒为池,以肉为林,过着荒淫的生活。
而在这时,在沛水的西岸有一个强国正在悄然兴起,那就是周朝。
而在公元前约1069年的时候,周武王就和八百路诸侯在孟津会师,举行了誓师仪式,并且一致推崇讨伐纣王的口号。
但是这个时候姜子牙出来对周武王说:“目前商纣王的力量还是十分强大,征伐商纣的时机还未成熟,不适合举兵讨伐。”
周武王听从了姜子牙的建议,于是班师回朝。
纣王|《孙子兵法》:顺势而为者,方有所成】后来又到了公元前1066年的时候,在纣王的内忧外患的矛盾激化下,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这个时候姜子牙又对周王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意思就是说:上天赐给的东西如果不接受,就会受到惩罚;当时机到了而没有行动的时候,反而会遭受灾祸。
说得再明白一些,就是姜子牙告诉纣王:你不是想讨伐殷商吗,现在就是时候了,条件成熟了,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你要是不去做这件事情,那就是和上天作对。
既然姜子牙把话说得这么明白,而周武王盼这一天也盼了很久,终于等到时机成熟,于是便召令诸侯,誓师伐纣。
而这个时候,纣王正在边疆与夷族人交战,朝歌兵力空虚,周武王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入了朝歌,五百多年的奴隶制国家从此灭亡,周王朝的时代也在历史上正式开启。
所以任何事情都是基础条件大于事情本身,因为没有条件就没有立足点,而且在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是背离条件,还能够成功存在的。
所以当你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当下的环境和局面,结合多种因素,思考当下的条件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
纣王|《孙子兵法》:顺势而为者,方有所成
文章插图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想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够衡量这个想法与现实的可融合性。
比如很多人在人生向前进的路上,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这就是自己的定位高于自己实际条件造成的结果,当自己的选择有所偏差的时候,就需要调整自己的方向,以待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