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明史:松锦之战后,甲申之变前,明军跟清军在辽东战场最后的交锋

【爱历史】明史:松锦之战后,甲申之变前,明军跟清军在辽东战场最后的交锋
文章图片
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 , 公元1642年)四月 , 明、清之间展开的一次决战 , 即“松锦之战”谢幕 。
此战 , 明军不但损失了十多万精锐部队 , 主帅洪承畴被俘 , 且随着松山、锦州、塔山、杏山等城池的先后陷落 , 辽东防御线被迫撤至宁远一线 。
彼时 , 在山海关以北 , 明朝仅剩下宁远、中后所 , 中前所、前屯卫等寥寥几座防御城池 。
驻扎在这些城池中的残兵数量也不多 , 在清军的威压下 , 只能躲在城池中瑟瑟发抖 。
就这样 , 这些驻扎在关外的明军也还坚持了将近两年之久 , 直到吴三桂奉命放弃宁远 , 回援京师 。
在这两年时间里 , 明、清双方也不是啥也没干 , 清军找机会步步为营 , 明朝被动地节节抵抗 , 也发生过一些战事 。
【爱历史】明史:松锦之战后,甲申之变前,明军跟清军在辽东战场最后的交锋
文章图片
本文就聊聊自松锦之战后 , 到甲申之变前 , 明、清双方在辽东地区最后的几次交锋 。
松锦之战结束后 , 陷入困境的崇祯皇帝一度想跟清朝议和 , 他以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其事 , 秘密派出兵部职方郎中马绍愉去盛京(沈阳)沟通议和事宜 。
清朝皇帝皇太极赞同议和(是否真心有待商榷) , 还曾提出以宁远为边界线 , 双方休战、互市 , 《清史稿·太宗本纪》中记载:
以书报明帝曰:“......以宁远双树堡为贵国界 , 塔山为我国界 , 而互市于连山適中之地 。 其自海中往来者 , 则以黄城岛之东西为界......”
不过 , 这次议和失败了 , “后明议中变 , 和事竟不成 。 ”
明朝这边出现变动的原因是 , 秘密议和的事情因陈新甲的一次大意 , 被公开了 , 《明史·陈新甲传》中记载:
一日 , 所遣职方郎马绍愉以密语报 , 新甲视之置几上 。 其家僮误以为塘报也 , 付之抄传 , 于是言路哗然 。
然后崇祯受到舆论裹挟 , 不得不牺牲主和的陈新甲 , 将其斩首示众 , 以表明不屈从于清朝的决心 。
【爱历史】明史:松锦之战后,甲申之变前,明军跟清军在辽东战场最后的交锋
文章图片
如此一来 , 明朝就只能在辽东方向继续硬抗 。
但当时的崇祯已无法支援关外更多的资源 , 新兵的补充也只能让辽东的官员们自行就地招募 。
可辽东已经被打残了 , 人口稀少 , 也招不到太多军士 。
时任辽东巡抚黎玉田后来给崇祯的奏章中说道:“全宁仅马步四万余 , 瘦弱马匹数千余” 。
其中 , 驻扎在宁远的约三万 , 驻扎在宁远以南的中后所 , 中前所、前屯卫等城池中的约一万余 。
不到五万的残兵用来跟清军对峙 , 实在是有些勉强了 , 结果当然是慢慢的被清军蚕食 。
崇祯十五年九月 , 陈新甲被公开斩首 , 标志着明、清之间的议和彻底失败 , 双方再次进入敌对状态 。
十月 , 清朝皇帝皇太极即委派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 , 统帅数万清军入寇关内 。
同时 , 在辽东方向 , 皇太极派出多尔衮和多铎率部攻略宁远 , 明、清双方在松锦之战结束半年后 , 再次接战 。
【爱历史】明史:松锦之战后,甲申之变前,明军跟清军在辽东战场最后的交锋
文章图片
这次清军攻打宁远 , 目的不是为了攻占宁远 , 除了牵制宁远明军 , 不让其回援京师外 , 最主要是为了劫掠人口和物资 。
因为在松锦之战中 , 清朝的损失也很大 , 急需找补 , 本来明朝肯议和的话 , 可以通过互市来弥补财政损失 , 但现在 , 只能继续抢了 。
所以 , 阿巴泰率大军入关和多尔衮、多铎来宁远 , 都是为了劫掠 。
《清太宗实录》中记载 , 皇太极在战前 , 特别叮嘱多尔衮 , 攻打宁远不是目的 , “捉生”才是:
“倘敌人窥我捉生兵少 , 尔等可力拒之 , 若敌兵知尔等有伏 , 不肯出战 , 尔等即令军士往宁远西山纵掠取其牲畜 。 ”
也因此 , 宁远明军在吴三桂的率领下 , 击退了清军的几次不怎么用心的攻城 , 守住了宁远 。
清军当然也达到了战争目的 , 《清史稿·多铎传》中记载:“复布屯宁远边外缀明师 , 俘获甚夥 。 ”
这次在关外宁远城下的战争规模不大 , 时间也不长 , 吴三桂在清军退走后 , 甚至还能率军回援京师 。
《崇祯实录》(非官修)中有记载 , 崇祯皇帝在阿巴泰退兵出关后 , 曾在皇宫中宴请吴三桂等勤王将领 , 可见 , 吴三桂后来还是去勤王了 。
【爱历史】明史:松锦之战后,甲申之变前,明军跟清军在辽东战场最后的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