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

网络上有篇以“行走大运河”为主题的文章 , 介绍位于卫运河畔河北省馆陶县 , 开头是这么说的:“提起隋唐大运河,就不得不说河北邯郸的馆陶县……” 。 其实这样去介绍馆陶县与大运河的关系 , 哪怕隋唐大运河的名气极大 , 但对于馆陶县、对于卫河、卫运河来说 , 并不算全面 , 与实际情况相比可谓是相差极大 。
隋大运河永济渠
【历史故事】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
文章图片
在馆陶县不同历史时期所经过的运河 , 可以用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3个数字来进行归纳和概括 。
在东汉末年 , 从馆陶县经过的是白沟、利漕渠、漳河组成运河系统中的白沟 , 馆陶县还是连接白沟和漳河利漕渠的渠首 , 白沟和利漕渠分别占这个系统的三分一
东汉末年 , 曹操战胜了盘踞在冀州的袁绍 , 夺取了冀州成为其霸业的基础 , 而冀州的治所邺城也成为他重点经营之地 。 曹丕篡汉之后 , 邺城成为魏国的“五都”之一 , 据《水经注·浊漳水》记载“魏因汉祚 , 复都洛阳 , 以谯为先人本国 , 许昌为汉之所居 , 长安为西京遗迹 , 邺为王业之本基 , 故号五都 。 ”
三国曹魏开凿白沟和利漕渠以及周边河道图
【历史故事】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
文章图片
邺之所以成为“王业之本基” , 是和曹操疏浚白沟、开凿利漕渠连接邺城帝边的漳河有着密切关系 。
白沟 , 原为《禹贡》中所载黄河之故道 , 因此也被称为“大河故渎” , 后来黄河在宿胥口改道向东流 , 因此原河道又称为“宿胥故渎” 。 又因黄河改道之后 , 故道河床之上布满了白色的贝壳 , 又得名“白沟” 。
这条黄河故道、大河故渎、宿胥故渎、白沟在曹操经营邺城时派上了用场 。 他把白沟进行疏浚 , 加深、加宽 , 《水经注·淇水》记载到:“魏武开白沟 , 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 。 又在今天馆陶县西南白沟向西开凿了“利漕渠” , 连接了流经邺城的漳河 , 从此邺城水运可以沟通四方 。
通过利漕渠、白沟联接“五都”、各水系示意图
【历史故事】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
文章图片
通过漳河、利漕渠、白沟可以经过宿胥口连接黄河 , 再通过黄河向西经渭河可以到达长安 , 经洛水可以到达洛阳 , 通过鸿沟可以到达谯、许昌 , 连接“五都”的水运体系就此建立了起来 。
在隋朝 , 从馆陶县经过的是大运河永济渠 , 占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等隋大运河系统的四分之一
《隋书》记载:大业四年(608年) , 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 , 开永济渠 , 引沁水南达于河 , 北通涿郡 。
而清代《馆陶县志》记载:隋炀帝开永济渠 , 疏白沟入屯氏河 。
由以上可见 , 隋炀帝所开的永济渠涉及到白沟和屯氏河 。 白沟是三国曹魏政权利用黄河故道而疏浚的运河 , 屯氏河在《水经注》也有记载:“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 , 是黄河故道向北决出的另一条河道 。 隋炀帝把白沟和屯氏河连接在了一起 , 就成为隋朝大运河永济渠 。
隋大运河永济渠的一部分
【历史故事】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
文章图片
永济渠 , 从今天河南省武陟县南 , 引沁水向东北 , 流经新乡、卫辉、滑县、内黄等地入河北 , 经魏县、大名、馆陶等县 , 又经山东省临清市、德州市 , 再经河北省吴桥、东光、泊头、沧县、沧州、青县地到达今天天津 , 又折向西北 , 达于北京市 , 全长二千余里 。
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条人工运河 , 加强了全国南北方向上的联系 , 连接起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水系 。 而永济渠就占这一系统的四分之一 。
在明清 , 从馆陶县经过的是卫河 , 卫河是京杭大运河在临清以北的重要水源 , 并且还是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明朝江苏和安徽为一省)、浙江、江西、湖北、湖南(明朝湖南、湖北为一省)等8个有漕粮省中河南省漕粮运往北京的唯一通道
隋大运河永济渠 , 由于有着隋炀帝经此渠御驾亲征高丽的经历 , 因此在北宋后又被称为御河 , 明朝之后称卫河 。
北宋《舆地图》中的黄河以及御河
【历史故事】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
文章图片
元朝定都北京之后 , 漕运成了头等大事 。 先是把南方的漕粮经过长江、邗沟、淮河、黄河运输到河南黄河北岸 , 再经180里陆路运输到卫河岸边的淇门镇 , 再装船运至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