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天窗绳墨于曲直”,明代君臣礼仪与礼制话语权的争夺,“犹衡于轻重( 二 )


这些礼制措施都没有祖制可以依循 , 也不太符合儒家礼制规则 。 但这些行为却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 , 说明当时的礼制运行还是以皇权为先 , 服务于皇权 。
洞察天窗绳墨于曲直”,明代君臣礼仪与礼制话语权的争夺,“犹衡于轻重
文章图片
成化时情况出现扭转 , 儒臣开始将礼制的规则置于皇权之上 , 首次出现了集体争礼的现象 。
成化四年 , 英宗嫡后慈懿皇太后去世 , 按照当时的礼制应该合葬裕陵 , 袱入太庙 , 但是宪宗想要让自己的生母周太后合葬袱庙 , 把皇太后安葬在其他地方 。 这种行为不符合礼制 , 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
大学士彭时认为 , 一方面承认本朝“有二太后方自今始” , 没有祖制可以依循 , 那么“陵庙之制亦当自今日”;另一方面 , 认为制定礼制要“考诸古、协诸义以行之” , 按照这个标准 , 慈懿皇太后合葬府庙乃“古今不易之理” , 周太后日后亦可“同在陵墓 , 不相妨碍” 。
【洞察天窗绳墨于曲直”,明代君臣礼仪与礼制话语权的争夺,“犹衡于轻重】为了让皇帝批准 , 众臣跪在文华门前 , 从9点一直到17点 , 宪宗无奈只得答应了群臣的请求 。
这是明代君臣之间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礼仪冲突 。 可以看做是明朝百官争礼的开始 , 由周太后的跋扈独断引起 , 皇室袱葬制度发生改变 。
皇帝首次失去了礼制的决定权 , 儒臣仍然把古礼作为标准 , 但是在礼制最终由谁决定的问题上 , 因为政治生态的变化而呈现出了不同的态势 。
从君臣力量消长来看 , 宪宗是中材之主 , 个人权威远不如太祖 , 皇权有所削弱 。 随着科举的兴盛 , 儒臣群体的队伍不断壮大 , 力量得到增强 。
其次 , 儒家制度深入人心 , 在这次的事件当中 , 儒臣固然是争礼的主力 , 但以魏国公为首勋臣和武官也加入了争礼的行列 。 没有人站在皇帝和周太后那一边 。
洞察天窗绳墨于曲直”,明代君臣礼仪与礼制话语权的争夺,“犹衡于轻重
文章图片
成化之后 , 以谏诤为忠的政治风气逐渐形成 。 文武群臣不仅踊跃争礼 , 还集体采用跪伏阙门这种激进的方式 , 对皇帝施加压力 , 使得皇帝不得不接受群臣的主张 。
虽然儒臣也对皇帝的礼制需求做出了让步 , 但也都在礼制规则所能允许的范围内 , 礼制话语权再次出现由君到臣的转变 。 三、君臣的礼仪交锋 , 帝王夺回礼制话语权
世宗继位之初 , 杨廷和就以阁老的身份 , 掌控了礼制话语权 。 对继位礼仪、奉迎生母礼仪和世宗祖母丧礼做出了强势的安排 。
后来杨廷和致仕 , 世宗为了重新夺回话语权 , 扶持新兴议礼力量 , 推行大礼的进程 , 实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手段 。
一是分化儒臣群体 , 扶持新兴议礼力量 。 杨廷和在朝期间 , 虽然也有官员对大礼持不同意见 , 但人数寥寥 , 意见受到压制 , 不同意见的官员受到打压 。 嘉靖三年 , 礼部尚书王俊遵召集文武大臣议论事务 , 前后多次向世宗汇报大臣分属阵营的情况 。 《明伦大典》记载:“惟进士张恩、注视震韬、几十种熊浃议同 , 属世宗阵营 。 其他八十余疏 , 二百五十余人 , 属杨廷和阵营 。 ”
显然 , 形势对世宗不利 。 世宗虽然拥有天子的特权 , 但是礼学素养有限 , 如果要推进议礼进程 , 需要依靠新兴议礼官员阐明礼仪 , 与群臣争夺礼制话语权 。
洞察天窗绳墨于曲直”,明代君臣礼仪与礼制话语权的争夺,“犹衡于轻重
文章图片
二是通过行政手段打压 , 杨廷和阵营的官员进行斥责和贬官 。 嘉靖三年二月议礼时 , 世宗对结果不满意 , “更参众议论之 , 给事中张忠等三十有二人 , 御史郑本公等三十有一人各抗章力论 , 以为当从众议” 。 世宗大怒 , 斥责他们这是“朋言乱政” , 罚了俸禄 , 将忤逆旨意的人罢官的罢官 , 下狱的下狱 。
如此一来 , 持礼的官员遭受重大打击 , 元气大伤 , 再也无力抱团与世宗抗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