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天窗绳墨于曲直”,明代君臣礼仪与礼制话语权的争夺,“犹衡于轻重
前言
在儒家思想中 , 礼制服务于帝王 , 是统治者重要的政治手段 。
历史上 , 礼制话语权并不是一直掌控在帝王手中 。
随着历史的发展 , 礼制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 , 礼制话语权经常会有变动 。
那么 , 明代的礼制话语权是怎样变化的呢?一、明朝前期“礼制话语权”的出现
一般来说 , 皇帝是拥有最高礼制话语权的人 。 在实际的情形中 , 却往往会出现些许偏差 , 部分皇帝缺少足够的礼学知识 , 缺乏制礼的能力 。
杰出的儒学大臣凭借着丰富的礼学知识 , 在礼仪的讨论中获得主动权 。 如此一来 , 皇帝的礼制权便会下移 。
文章图片
朱元璋草莽出身 , 是一个平民皇帝 , 对礼仪的研究自然比不上儒学大臣 。 在建国之初 , 只能将礼制话语权授予一批儒学大臣 , 让他们来制定礼仪制度 。
洪武三年 , 著作《大名集礼》就是明初儒士们广集思想所编制的 , 儒士们倾向于上古礼义 , 特别是周代礼制 。 这样的礼制大体上适应了皇权政治的需要 , 但过去的礼制放在明代 , 难免有一些不适合的地方 。
朱元璋在深入学习了礼学知识之后 , 也发现了礼制的不足 。 他用天子的政治魄力 , 大胆突破周朝礼仪的束缚 , 重新建立一套天子的最高礼制权威 。 《明太祖文集》记载:“致斋三日而供三犊 , 所费太奢 。 周官之法不行于后世多矣 , 惟自奉者乃欲法古 , 其可哉!”
朱元璋第一次用皇帝的权威否定了周制的神圣性 , 在后来的诸多事物中 , 朱元璋和大臣之间在礼仪的讨论中出现了分歧 , 但是由于君臣间政治权势的悬殊 , 还远远达不到礼仪冲突的程度 。
朱元璋并没有粗暴的独断礼制 , 而是先从理论上否定了崇尚古礼的标准 , 重新夺回了礼制话语权 。
比如孙贵妃薨逝 , 大臣们讨论丧服制度 , 儒臣们都认为应该以《周礼》、《仪礼》为标准 , “父在 , 为母服期年 , 若庶母则无服 。 ”
这突出表现了崇尚周制的集体统一性 。 朱元璋认为不能完全按照古礼来执行 , 《周礼》、《议礼》只能作为参考 , 不能是绝对的标准 。
他以古人母丧之论作为佐证 , “凡四十二人 , 愿服三年者二十八人 , 服期年者十四人” , 这说明为母亲服丧三年才是“天理人情之所安” 。
文章图片
朱元璋亲制序文 , 重新制定礼制标准 。 序文中一方面批评了儒臣墨守周礼的做法 , “迂儒俗士 , 果不识时务” , 另一方面则强调了“礼出于天子”的思想 , 重新树立了天子的礼制权威 。
后来 , 朱元璋从时务、人情和礼制的现实可行性出发 , 再次在主要祭祀上突破周制束缚 , 进行了结构调整 。 将天地、社稷的祭祀由周朝的分祀改为合祀;太庙弃用周朝的“都官之制” , 改用唐宋的“同堂异室”之制 。
朱元璋的这些改变不再以周礼为标准 , 基本上没有再受到儒臣的反对 。 可见 , 朱元璋已经完全主导了礼制话语权 。
在君权独尊的政治前提下 , 洪武朝的礼制话语权还是在于皇帝 , 只是由于皇帝的礼学知识不足才假于大臣 , 但儒臣制定的礼制既不符合当下的需要 , 也不符合皇权的利益 。
因此 , 朱元璋在礼学知识逐渐充实之后夺回了礼制话语权 。 这也说明 , 皇权优先于礼制 , 礼制只是辅佐皇权的工具 。 二、君臣在礼制方面产生冲突
洪武朝之后 , 明朝政治的重心由开创转变成守成 , 在礼制方面谨守祖宗成法 , 不需要太多创新 , 儒臣扮演的则是礼制与祖制的执行者和捍卫者的角色 。 《明伦大典》记载:“朕篡承鸿绪 , 祖述成宪 , 凡宗庙朝廷之礼 , 壹惟组训是遵 。 ”
成化之前 , 国家礼制大体上按照已有的礼制运行 , 也能根据皇权的需要作出调整和变通 。 如建文帝继位 , 追尊其父懿文太子为兴宗 , 入太庙享祀 。 成祖夺取皇位之后 , 又恢复了懿文太子的谥号 , 迁出太庙 , 改置于陵园 。
- 洞察军事|明朝最狡猾的皇帝,20年不上朝却批奏折到半夜,骗过了所有大臣,原创
- 洞察军事|范进中举到底能当多大的官?能让他高兴到疯了!,原创
- 洞察军事|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少水银?专家:看山上的石榴树就知道了,原创
- 洞察军事|三国投降的四大名将,前三位都名垂青史,而他却被世人唾弃千年!,原创
- 洞察军事|顺治皇帝仅活了24岁,并且只爱董鄂妃一人,为啥能留下14个子女?,原创
- 洞察军事|古代打仗时,为什么士兵喜欢站在第一排?是不是必死无疑?,原创
- 洞察军事|目前我国已经消失的3个姓氏,你都听说过吗?,原创
- 洞察军事|全都是假的,你认识吗?,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3大名将
- 洞察军事 50米外想击毙敌人是痴人说梦,真有那么难吗?,为什么老兵说
- 洞察军事自己死得越快!,为何刺刀不能磨太利?老兵:刺刀越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