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并蒂为什么称明朝内书堂是宦官界的“国子监”?作用真不是一般的大

对明朝设立内书堂 , 现代人明显呈现两种不同的观点 , 支持的人认为内书堂提高了宦官的文化水平 , 帮助皇帝制衡了内阁;反对的人则认为 , 内书堂为宦官专权擅政提供了能力基础 , 是明朝宦官之祸的根源所在 。 那么 , 内书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为什么能够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深藏于皇宫之内的神秘机构 。
文史并蒂为什么称明朝内书堂是宦官界的“国子监”?作用真不是一般的大
文章图片
一、内书堂的设立
洪武年间 , 朱元璋重组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后 , 皇帝直面六部 , 工作量骤增 , 需要有人帮他干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 比如说读一读奏折、整理一下文案等 , 没有任何根基的太监是最好的选择 , 但是太监多数不识字 , 无法胜任这个工作 。 另外朱元璋设立十二监十局三所等宦官机构 , 也需要一些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人担任管事人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朱元璋的选择是大范围遴选净身前就具备读书识字能力的太监 , 比如说犯了罪的权贵子弟、从敌方掠夺的年轻人以及各地主动进献的太监 。 但这种太监毕竟是少数 , 而且成长背景复杂 。 于是 , 到了永乐年间 , 朱棣开始有意培养有潜质的小太监 , 算是开了主动培养太监读书识字的先河 。
文史并蒂为什么称明朝内书堂是宦官界的“国子监”?作用真不是一般的大
文章图片
朱瞻基继位时 , 这种主动培养太监读书识字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 。 于是 , 他干脆将这种有违祖制的“既成事实”变成一项制度 。 宣德元年七月 , 他正式宣布建立内书堂 。 对此 , 《明通鉴》有记载:
“改刑部主事刘翀为翰林修撰 , 专授小内史书 , 选内史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 。 其后大学士陈山亦专是职 , 遂定翰林官四人教习以为常 。 自此内宦始通文墨 。 ”
文史并蒂为什么称明朝内书堂是宦官界的“国子监”?作用真不是一般的大
文章图片
可以看出 , 内书堂的设立其实是政治制度变革的必然产物 , 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一批能够帮助自己处理简单事务的太监 ,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 , 内书堂培养出来的太监 , 不仅能帮助皇帝处理一些简单的事务 , 还逐渐形成了一种可以制衡内阁文臣的政治团体 , 以独特的方式影响了明朝的历史进程 。
二、内书堂的制度
内书堂作为皇宫内一个正式的教育机构 , 除了规模相对较小外 , 其他方面与外廷的国子监非常类似 , 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1、入学选拔 。 内书堂一般容纳两三百太监 , 最多时也不过容纳四五百人 , 而明朝的太监多达十余万 , 因此想要进入内书堂学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酌中志》记载“凡奉旨收入宫人 , 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拨内书堂读书” , 可以看出年龄是必须考虑的一个硬性条件 。
【文史并蒂为什么称明朝内书堂是宦官界的“国子监”?作用真不是一般的大】2、老师选拔 。 内书堂自创建之日起 , 就非常重视老师的选拔 , 几乎所有的讲官都出自翰林院 , 从这点来说 , 就算是明朝各府州县学也比不上 。 内书堂讲官的人数 , 一般每次选4人 , 但并不固定 , 视情况可能是2人 , 也可能是6人 。
文史并蒂为什么称明朝内书堂是宦官界的“国子监”?作用真不是一般的大
文章图片
3、学习内容 。 内书堂的教授内容 , 与一般的学堂并不相同 , 除了正常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之外 , 还要研习《忠鉴录》等警示类的课程 , 主要是学习一些太监中正反案例 , 目的是强化他们的太监身份意识 。 另外 , 他们还有一门实操课 , 叫作“判仿” , 意思是对具体事务进行模拟处理 , 主要为以后履行批红工作做准备 。
4、毕业条件 。 太监从想要从内书堂毕业 , 除了参加正常的考试之外 , 还要面临皇帝的亲自抽考 , 刘若愚在《酌中志》中就曾记载 , 崇祯元年冬 , 皇帝亲自面考随堂、秉笔 , 以“事君能致其身”为题 , 太监郑之惠、曹化淳两人中式 。 这套流程颇有点科举殿试的味道 。